安徽工人日报社

2023-11-03
报刊:安徽工人日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金安区总工会:“五强”目标助推工会工作提质增效

    摘要:自“县级工会加强年”专项行动开展以来,六安市金安区总工会对照省、市“县级工会加强年”专项工作实施方案,聚焦政治引领强、组织功能强、服务阵地强、制度机制强、作用发挥强“五强”目标,抓牢关键、补足短板、攻

  • 坚持问题导向上好新时代“大思政课”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新时代如何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作出了一系列的重要指示和重要论述。2021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强调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

  • 新形势下做好高校附属医院意识形态工作的思考

    摘要:高等院校附属医院是医疗卫生和高等教育部门的重要构成部分,医疗服务机构和高等教育部门是意识形态工作的主阵地主战场,关系到高校附属医院的安全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做好高校附属医院的意识形态工作对引领和保障医院

放大 缩小 默认

坚持问题导向上好新时代“大思政课”

   期次:第8197期   作者:□胡吉芬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新时代如何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作出了一系列的重要指示和重要论述。2021 年 3 月 6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强调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的重要论述为新时代进一步升华思想政治理论课新境界、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改革、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方法、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成效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按照上好新时代“大思政课”的精神实质和核心要义,再继续沿用传统的思维方法和教学模式“一讲了之”是不符合总书记的“大思政课观”,如何由“思政小课”升级为“思政大课”,如何有机处理课堂教学“小”形态与善用社会“大”格局,如何以课程为通道,按照教学规律和教学逻辑对社会资源进行课程化处理,课堂与社会如何构建生态联系?“思政大课”何以善用、如何善用,这些都是落实好总书记“大思政课观”首先要深入研究的问题,树立问题意识研究和解决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按照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分析法积极探索,在问题意识导向轨道上遵循和把握上好“大思政课”规律,厘清善用之道是上好新时代“大思政课”的首要因素和关键环节。

一、解决好善用多维要素协同育人上好“大思政课”的问题

“大思政课”是理论大课、实践大课和时代大课。“大思政课”之“大”体现在责任担当“大”、育人愿景“大”、内容格局“大”、课程体系“大”,善用“大思政课”,需要以更高的政治站位、更深的理论功底、更广的社会视野、更强的现实观照探究善用之道。

一是课程内容要问题化,用彻底的理论说服人讲好“大思政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问题导向,学生关注的、有疑惑的问题其实也就几大类,要把这些问题掰开了、揉碎了,深入研究解答,把事实和道理一条条讲清楚”,“学生的疑惑就是思政课要讲清楚的重点”。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灵魂课程和关键课程,思政课的教不是单向度的给予,学也不是单一性的接收,一方有所呼,另一方应有所应,要围绕问题展开对话,要“练就不怕问、怕不问、见问则喜的真本领”,通过建立思想双向流动、稳固呼应的关系引导学生形成一套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体系,释学生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矛盾之惑,解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之问,在指导学生成长成才、融入社会上表征思政课的社会接受度和社会生命力,实现思政课的“接地气”。以问题解决为驱动,答疑解惑、价值引导,面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困惑、理解偏差、错误倾向,及时给予解答、引领、纠偏,有效解决现实教学中知识传授与问题解决、供与求非均衡的供求矛盾问题。把理论讲清楚、讲透彻、讲明白,用理论深度说服人来体现思政课之“大”。

二是理论原则要实践化,以回归“社会母体”讲好“大思政课”。马克思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列宁指出:“工人特别容易明白和领会社会的纲领,因为这个纲领所说的,全是每一个有头脑的工人看见过、经历过的东西。”2021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提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应结合党的百年奋斗史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讲好百年党史“大思政课”、疫情防控“大思政课”、脱贫攻坚“大思政课”、人民至上“大思政课”。坚持实践为课堂、实践进课堂,善用国家大势、社会大潮、生活大剧“看见过”“经历过”的数据、案例、事件,通过课程与社会互动,运用社会气息、社会条件、社会资源、社会元素,从社会维度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大势,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自己所肩负的责任与使命。让学生在直接感受中实现抽象观念的具体化,深刻理解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变”与“不变”,从而激发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动自觉,勉励学生牢固树立“四个意识”,不断增强“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在求学成才的道路上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担使命,不负时代。

三是精神传承要系统化,用伟大精神讲好“大思政课”。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了伟大建党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红岩精神;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形成了抗美援朝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形成了特区精神、女排精神、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形成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科学家精神、抗疫精神。一个个鲜明具体的精神“坐标”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犹如鲜活生动的历史链条,“大思政课”要以精神谱系为线,深入阐述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和历史经验,讲清楚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伟大成就、宝贵经验、实践启示,教育引导学生继承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谱系,坚定理想信念,矢志奋斗拼搏,正确认识“小我”与“大我”,实现“小我”与“大我”的贯通,在“小我融入大我”中创造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

四是教学形式要时代化,以精修教学之术讲好“大思政课”。直面大学生“网络原住民”,无人不网、无处不网、无时不网的新常态,跟上时代步伐,网上网下相融合,打造指尖上的课程育人平台,改变较单一的、无差异化的、限于课堂的“一教了之”的讲授方式。在课程内容问题化的基础上,以问题解决为驱动,融合传统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两种路径,构建可听、可视、可触三种感官参与,课堂内外、线上线下、文字图片视频、时间空间不受限四种优势发挥的混合式学习机制。艺术性、可视化呈现、互动式体验、沉浸式感受,让教育动起来,实现厚重理论轻巧传播。改变直接理论形态的德育课程传统模式,善于创新发展教学方式方法,把内容讲生动、讲形象、讲精彩,上好“大思政课”。

五是办实事要常态化,用回应关切解决真问题上好“大思政课”。总书记在 2022 年新年贺词中指出“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我们要以总书记为榜样,精准切入点,把握兴奋点,回应关注点,找准查实学生“急难愁盼”问题,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开展思想引导、经济资助、心理疏导、学业辅导、生活指导等,零距离“一对一”结对帮扶,个性化助学和指导,打通服务学生“最后一公里”,坚持守正创新“大思政课”。青年学生既是办实事的受益者,也应该是办实事的参与者,重视学生同辈交互影响力的发挥,重视青年力量,开展志愿服务,用“社会大课堂”讲好“大思政课”,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深入城乡、深入生活,通过共同深度参与,实现动耳、动嘴到动脑、动手交互,实现理论性和实践性、统一性和多样性、主导性和主体性、灌输性和启发性、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相统一,真正帮助学生深刻领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二、解决好“四个课堂”聚智聚力同向同行上好“大思政课”的问题

一是阐释认知要精准。“四个课堂”是以课程为通道,按照教育规律、教学逻辑和课程使命,将育人、知识、技能、活动、价值等课程教学要素融入4种不同类型的教学场所,综合课中课后、校内校外、线上线下,达成教师教育与学生学习、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智能发展与人格养成的目标,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实施所有教育教学活动的总和。

二是功能特质要广博。“大思政课”要将“在课堂上讲”和“在社会中讲”深度结合,高度重视“第一课堂”,统筹推进“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充分发挥好课堂教育教学“主阵地”作用;科学合理安排“第二课堂”,发挥除“第一课堂”之外的所有校内资源,与学院特色、专业建设、时代特点、学生需求相结合,创建“一学院一品牌”以及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品牌创建“第三课堂”,组织师生依托志愿者服务、党员主题党日活动、深入社区走出校门,深入研学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文化馆、博物馆等社会实践学习场所接受教育锻炼。引导青年学生在回望历史、体悟真理、观察社会、参与实践中,增进其对当代中国发展道路选择、理论依据、制度创新、文化自强的信心信念;用心建好网络育人阵地“第四课堂”,以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建设线上“微讲坛”“微课堂”,将“适于独立思考、适合独立自主学习的个体化学习环境、时间和空间”的线上教学与“适合于互动交流,适合协作探究学习的群体化学习环境、时间和空间”的线下教学相结合。

三是联动思路要贯通。课程教学不只停留于意识、思维等主观世界,更根植于社会实践、现实存在、生活条件等客观世界,“四个课堂”在落实立德树人过程中共同构建了“大思政课堂”概念,虽场域空间不同、目标定位不同、实施路径不同,但各有侧重、各有优势、相互丰富。学校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致力于打通思政课的社会对接与社会转换机制,按照思政课课程教学逻辑汲取并整合社会元素,实现学校教育与校外实践、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相向而行、协同发力。要致力于探索从“讲思政课”到“讲大思政课”的实践育人新模式,在形态和格局上,实现“小思政课”整体性变革为“大思政课”,实现“大思政课”理论与社会、专业化与社会化的有机统一。

三、解决好教学理念转变和教学思维更新上好“大思政课”的问题

一是教育理念向“全面型”转变。推进日常教学活动由扁平“课堂教学”走向立体“大思政课”,把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摆在中心位置,落实落细落具体立德树人根本目标,使育人目标由纸面口号成为现实举措,由单一教学育人走向多维时空“四个课堂”协同育人,实现课前、课内、课后的接续递进和课堂、网络、校园、社会的全面覆盖,让学生在课堂参与、校园活动、志愿服务、同辈互动中实现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相统一。重视协调校内外多方面的人力、物力,充分挖掘和运用好社会领域的各类资源,不仅现实的社会生活与社会实践是大课堂,展示区域红色文化基地、好人馆、名人馆等各类场馆也是大课堂。注重丰富“大思政课”教学的各类主体资源,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抗疫先进个人、年度人物等,以其“人格中介”达成“大思政课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突破教师和学生单向度联系的困境,结出课程社会性向度成熟的果实。

二是教育供给向“需求侧”转变。清晰“大思政课”教学中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事实,充分尊重学生教学主体的地位,精准把握教学过程中主要矛盾的转换,改变传统的“讲授+训练”的教学手段,实现教师学生角色的互换,实现“四个课堂”的高效运行,从“官教兵”——“兵教兵”——“兵教官”,真正实现“教学互长”;改变教师和教材是唯一的“知识源”的事实,青年学生同辈先锋也成为“知识源”;丰富单一依“教案”实施教学的模式,围绕“需求侧”,探究“急难愁盼”,师生共同探讨“学案”,以“学案”丰富“教案”,实现师生同频共振、同向而行。师生共同劳动结成精神产品,师生共同走出校门达成“做中学”;实现信息传递不限于“一对多”,既有“一对多”,也有“多对一”,更有“一对一”,“多对多”,学生在躬身参与的过程中既是“发声者”,也是“收听人”。

三是方法论向“实事求是”转变。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上好“大思政课”,一定要紧扣现实,坚持“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善用历史思维、比较思维、辩证思维,善用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既尊重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发展态势,又尊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既正确对待党在成长过程中犯的错误,又准确掌握党以伟大的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的社会革命的事实,既尊重校内自身优势资源,打造各具特色的育人新品牌,又尊重社会广泛开阔的优势资源。以大历史观和时代发展的大逻辑为指导,有针对性地开展理想信念、爱国主义、道德品质、职业素养、党性锤炼等教育,设计符合不同育人要求“思政大课堂”活动,深化调查研究,注重研用一体,将研究成果用于校内学生成长成才的生动实践上。

上好新时代“大思政课”是面向全党全社会提出的一项新课题,坚持问题导向,清晰善用之道是上好新时代“大思政课”的逻辑起点和现实基础,要在弄清根本要义、把牢精神实质、明晰基本路径上下功夫。通过履职清单化、创新项目化、管理制度化、保障标准化等体制机制建设,守正创新推进新时代“大思政课”内涵式发展、跨越式演进、跃进式提升。

注:本文系 2021 年安徽省教学研究重点项目“‘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问题驱动混合式学习机制的研究与构建”(2021jyxm0739);2022 年安徽省高校思想政治能力提升计划项目“‘大思政课’问题驱动多元共育生态体系的研究与构建”(sztsjh-2022-2-10)研究成果。(作者单位: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 2024 安徽工人日报社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