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约护士”上门服务,作为一种新兴的医疗模式,正在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这种服务模式,不仅为高龄或失能老年人、康复期患者和终末期患者等行动不便的人群提供了便利,同时也为护士们提供了兼职增加收入的机会。然而,在“网约护士”服务带来便利的同时,其背后潜藏的风险与挑战亦不容忽视。因此,进一步完善相关保障机制,确保服务质量和安全,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首先,医疗安全保障,是“网约护士”服务的核心问题。与医疗机构的护理相比,居家护理在无菌条件、急救设施和人员配备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尽管现有的“网约护士”平台,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如严格规定服务目录、引入高年资护士、提供一键报警和护士人脸识别等技术手段,但在实际操作中,仍需进一步细化风险控制措施。平台应明确禁止高风险护理项目,对护士进行系统的居家护理培训,并制定详细的应急处理流程,以确保在突发情况下,能够迅速有效地应对。
同时,责任界定与承担问题,亟待明确。目前,多数“网约护士”平台,将自身定位为信息提供平台,声称在出现医疗事故时,不会承担责任。然而,这种做法显然难以保障患者的权益。网约平台不能走“推卸责任”的老路。政策上应鼓励传统医疗机构依托自身优势,提供护士上门服务,这样既能增加医院收益,也能明确责任主体,保障患者权益。同时,应允许成立专门的医疗服务公司,与护士签订劳动合同,按照侵权责任法的规定,由用人单位对工作人员职务范围内给患者造成的人身、财产损害承担民事责任。
还有,护士的人身安全保障,同样至关重要。护士在上门服务过程中,可能面临各种不可预见的风险,尤其是护士多为年轻女性,安全问题更加突出。除了平台提供的一键报警、定位追踪等技术手段外,政府部门应制定更为严格的准入机制,对护士进行身份认证和背景审查,确保护士具备相应的资质和能力。同时,应为护士购买人身保险和医疗意外险,有效防范和应对风险。
此外,价格机制的合理性,也需引起关注。目前“网约护士”服务的价格较为混乱,存在较高的服务溢价现象。虽然政策允许市场调节价格,但相关部门应综合考虑交通成本、信息技术成本、护士劳务技术价值和劳动报酬等因素,制定科学合理的收费标准,避免过高收费增加患者负担。
可见,政策支持和监管,不可或缺。政府应加大对“网约护士”服务的政策支持,推动相关法规和标准的制定,明确服务范围、行为规范和监管要求。同时,应加强对平台的监督和管理,定期进行抽查和评估,确保平台依法依规提供服务。对于不符合要求的平台,应采取严厉的处罚措施,维护市场秩序,保障患者和护士的合法权益。
“网约护士”上门服务,作为一种新兴的医疗服务模式,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要实现其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不断完善相关保障机制,从医疗安全、责任界定、护士人身安全、价格合理性等方面入手,全面提升服务质量,为患者提供安全、便捷、高效的护理服务。只有这样,“网约护士”服务,才能真正赢得患者的信任和市场的认可,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作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