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雷送暖季中春,桃柳着妆日焕新。赤道金阳直射面,白天黑夜两均分。”时至二十四节气之一的春分,风和日丽、桃红柳绿、鸟语花香、莺飞草长,是这个时节最显著的特征。与此同时,祭日祭祖、巧立鸡蛋、放飞风筝、品尝春菜、植树造林等,也是春分特有的民间习俗。
像立春一样,春分在古代亦是传统节日,上古先民就有祭日的习俗。《礼记·祭义》中有“祭日于坛”的记载,说明古时祭日建有祭坛。清代潘荣陛在《帝京岁时纪胜》中写道:“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乃国之大典,士民不得擅祀。”这说明,春分祭日不仅传至清代,而且是此时的国家大祭。而在浙江、四川、福建、广东、江西等地,民间有春分祭祖的习俗,尤以南方客家人聚居区为盛。客家人祭祖分公祭和私祭两种,公祭是合族祭祀,私祭是家庭祭祀。公祭又有春祭、秋祭和年节祭等形式。在赣南、闽西、粤东等地区的客家人,春天祭祖一般从春分这天开始,一直持续到清明之前。
春分立蛋,也称春分竖蛋,是指在每年春分这天,各地民间流行的“竖蛋游戏”。四千多年前,华夏先民就开始以此庆贺春天的来临,“春分到,蛋儿俏”的说法流传至今。为什么要在春分这天竖蛋呢?据说,这天最容易把鸡蛋竖起来。另外一种观点则认为,竖蛋与时节并无直接关联,鸡蛋的表面其实是高低不平的,有许多肉眼看不到的“凸点”。根据三点确定一个平面的道理,只要找到三个合适的“凸点”作为支撑,就能轻而易举地将鸡蛋竖立起来。
“从来今日竖鸡子,川上良人放纸鸢。”《春分》中的这句诗,不仅描写了春分立蛋的情景,同时也道出了春分的另一种重要习俗——放飞风筝。“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清代诗人高鼎的《村居》,就生动地描绘了孩子们放飞风筝的欢愉场面。放飞风筝还是一种很好的健身方式,《续博物志》云:“春日放鸢,引线而上,令小儿张口而视,可以泄内热。”《燕京岁时记》中还进一步阐明放风筝对眼睛的好处:“儿童放之(风筝)空中,最能清目。”这是因为放飞时,眼睛要一直盯着高空的风筝,远眺可以调节眼肌功能,消除眼睛的疲劳,从而达到保护视力的目的。
“写字弹琴无意绪,踏青挑菜没心情。”史载,岭南地区有“春分吃春菜”的习俗。“春菜”是一种野苋菜,乡人称之为“春碧蒿”。逢春分那天,人们会去采摘春菜。在田野中搜寻时,多见的是嫩绿的,约有巴掌一般长短。采回的春菜多与鱼片“滚汤”,名曰“春汤”。有顺口溜道:“春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广东阳江的妇女则会在这天到山上采集百花叶,弄成粉末与米粉和在一起做汤面吃,相传可以清热解毒。
农谚云:“二月惊蛰又春分,种树施肥耕地深。”是说春分是植树造林的最佳时节。清代诗人宋琬在《春日田家》中云:“野田黄雀自为群,山叟相过话旧闻。夜半饭牛呼妇起,明朝种树是春分。”而今在民间,还有春分栽植“纪念树”的习俗,比如为孩子栽植“成长树”“成人树”,为青年栽植“青春树”“连理树”,为老人栽植“敬老树”“长寿树”,等等。
一些地方在春分还有“簪花喝酒”“送春牛图”“粘雀子嘴”等风俗。不过还是清代的顾贞观在《柳梢青·花朝春分》中说得好:“乍展芭蕉。欲眠杨柳,微谢樱桃。谁把春光,平分一半,最惜今朝。花前倍觉无聊。任冷落、珠钿翠翘。趁取春光,还留一半,莫负今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