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人日报社

2021-07-01
报刊:安徽工人日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红心向党

    摘要:o

  • 抗美援朝老兵单永畴

    摘要:“永远跟党走,党叫干啥就干啥,不打败美帝,决不回国!”萧县粮食局离休干部单永畴,现今90岁高龄,仍清晰记得70年前在朝鲜战场向党支部递交带有鲜红血手印的入党申请书上的誓言。单永畴出生于萧县一个农民家庭

  • 山村的红色记忆

    摘要:“红映福山,生态农谷”,走进张什一村地界,八个大字矗立在仿古马头牌坊和英雄群雕前,熠熠生辉。张什一村,位于含山县林头镇,丘陵地貌,四周望山,1929年含山县第一个党支部——张什一党支部成立于此。90多

  • 党在我心中

    摘要:

  • 红杨树之“红”

    摘要:红杨是芜湖市湾沚区的一个乡镇,半山半圩,风景秀丽。皖南最大的河流青弋江穿境而过,在与一条无名小河交汇处形成一个集市——红杨树:河边有供来往船只停靠的码头,有供两岸来往的渡船,岸上还有几十家店铺夹岸逶迤

  • 刘伯承邓小平在皖西大别山的故事

    摘要:编者按胸怀千秋伟业,恰是百年风华。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回顾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懈奋斗的光辉历程,记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江淮大地繁荣发展的历史巨变、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砥砺奋进的伟大

放大 缩小 默认

抗美援朝老兵单永畴

   期次:第7626期   作者:□张学奎

“永远跟党走,党叫干啥就干啥,不打败美帝,决不回国!”萧县粮食局离休干部单永畴,现今90 岁高龄,仍清晰记得 70 年前在朝鲜战场向党支部递交带有鲜红血手印的入党申请书上的誓言。

单永畴出生于萧县一个农民家庭,少年时,家里送他到私塾读了 6 年书。1949 年 3月,单永畴在刚解放的萧县成立的粮食局工作。两年后,他竟放弃让人羡慕的职业,扛枪奔赴了战场。

1950 年 10 月,美国悍然派兵侵略朝鲜,并把战火烧到鸭绿江边,严重威胁我国的安全,党中央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单永畴响应党的号召,瞒着父母,征得粮食局领导同意,报名参军。

1951 年 3 月,17 岁的单永畴以干部身份被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后方部队三分部 12大站,任排长,负责后勤、军需物资的警卫工作。当年3月中旬,单永畴踏上赴朝的征程。

在朝鲜战场,单永畴曾两次险遭不测。第一次是入朝的第 7 天,他带领全排在朝鲜首都附近看守军需物资仓库。上午 9 时至下午 3 时,美机对军需仓库和附近的火车站轮番轰炸。他和另一名战士躲在一个直径3 米多的大烟囱附近和敌机捉迷藏,敌机在南面轰炸扫射,他们跑到北面,等敌机绕到北面,他们又跑到南面。待硝烟散尽,全排集合清点人数,牺牲 15 人。另一次是 1951年 10 月的一天晚上,单永畴在防空洞里正准备休息,韩军的一个特务偷摸进来搞破坏。碰巧,一班长有事打着电筒来找单排长,特务夺门而逃,慌乱中向一班长开了一枪,打伤一班长的左臂。一班长忍痛抬手一枪,特务应声倒地。

“在朝鲜,没有前后方,美军武装到牙齿,加上朝奸、特务的破坏,志愿军指战员随时都有牺牲的可能。”单永畴老人说。

因单永畴有文化,又写得一手好字,他被调到团部任文艺员,任务是刻钢板、印战报。战地记者白天采写志愿军战斗的消息、故事,他晚上刻写、油印出来,第二天送往前线,让指战员们阅读,鼓舞士气。战报中的志愿军战士英勇杀敌的故事,感染、激励着他,尽管累得直不起腰,握铁笔的手指关节隐隐作痛,还是坚持着,等刻写、油印完10多张蜡纸的战报时,天已大亮。

1954 年 6 月,国内空军部门在入朝部队中挑选飞行员,单永畴被选中,回到徐州空军学校学习飞机驾驶理论。此后,他和被同时刷下来的 50 名学员组成中央军委空军通讯团摩托排,后调入北京军区空军政治部任干事,任务是整理文件,为领导写材料。通过培训、刻苦自修,他掌握了文秘工作的十八般武艺,把不起眼的秘书工作做得出彩。

1967年,单永畴退役回到家乡萧县原单位粮食局。有着几十年党龄的单永畴,时刻警醒自己,牢记入党誓言,永葆共产党人的初心本色。

单永畴有一子一女,儿子在国企任职,女儿是税务干部。老人现享天伦之乐时,不忘传播红色文化。他擅长吹口琴,常在庭院、公园吹奏《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义勇军进行曲》《我的祖国》《毛主席来到咱农庄》等 50 多首经典红歌。悠扬激昂的旋律,常把人们带回到那激情燃烧的峥嵘岁月,听众也受到红色基因的陶冶、教育。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 2024 安徽工人日报社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