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人日报社

2021-11-12
报刊:安徽工人日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三个车夫”之鉴

    摘要:闲翻史料,看到“三个车夫”的故事,各有所感。其一,晏子车夫。《管晏列传》载,晏婴当齐相时,其车夫仗势,盛气凌人,“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这一幕被车夫妻子看到,甚羞!车夫回家,其妻责曰:

  • 瓜豆闹秋

    摘要:扁豆花手拉手捧出了亮紫的秋色,丝瓜花挽着蝴蝶结,露出了金黄的秋意,南瓜花吹着大喇叭,奏响了扣人心弦的秋声。田间地头,到处都鼓着微凉的秋风。不安分的豆荚,像是约好了似的,一起向着天空摇铃。豇豆在架上悠闲

  • 老家是个草药园

    摘要:生在山区,长在老家,中草药从未远离我们的生活。苍术,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状茎,味辛、苦,性温。燥湿健脾,祛风散寒,明目,辟秽。小时候,有一年,脑膜炎流行。奶奶怕我们染病,就让妈妈到山上挖来许多苍术根块,

  • 重返五庙

    摘要:1重返,意味着一个人和一个地方的缘分。我与五庙,缘分很深。去年,我前后三次来五庙采访、摄影。今年的金秋,我又赴一场文学的盛会,再次重返五庙。1925年早春,春寒料峭,一位身材瘦长的、穿着长衫的年轻人,

放大 缩小 默认

重返五庙

   期次:第7715期   作者:□欧阳冰云

1

重返,意味着一个人和一个地方的缘分。我与五庙,缘分很深。去年,我前后三次来五庙采访、摄影。今年的金秋,我又赴一场文学的盛会,再次重返五庙。

1925年早春,春寒料峭,一位身材瘦长的、穿着长衫的年轻人,快步行走在五庙河畔的小路上,刚刚下过一场雨,泥巴溅到他的裤脚上,他也顾不得。逆流而上,一路疾行。程千里的上衣口袋里,揣着余良鳖等五位进步青年的入党申请书,他感觉胸前一团火焰在燃烧,让他热血沸腾。

他就是共产党员程千里,一个月前他从武汉回乡任五庙达材小学教员。在教学之余,他向家乡的进步青年宣传共产主义,交流思想。很快发展余良鳖、程之凤、王长青、胡绍瑗、梅竹松等加入中国共产党,成立了中国共产党潜山县第一个党小组,潜山革命火种由此燎原。

程千里就像一股清流,在大别山脚下的五庙乡激起了千层浪。五庙党小组的成立,促进了五庙及周边地区农民运动的蓬勃发展。著名的“八斗起义”“梅寨起义”掀起了潜阳大地土地革命战争的新高潮。同一时期,在我的家乡,与五庙一山之隔的乔木寨,也发动了乔木寨暴动。

走进五庙党小组纪念馆,轻抚一扇扇古老的木窗,听讲解员静静地讲述,历史的书卷慢慢打开,厚重、沧桑,英雄的事迹让一代代人为之赞叹。“书香门第”“皖源星火”“潜阳惊雷”“黎明曙光”,让我们又重返了革命年代的烽火岁月,重返英雄们浴血奋战的土地,重温英雄们谱写的一首首赞歌。

河湾古民居,程千里家世代祖居地。从上百间的房屋和雕梁画栋的古迹,能看出程氏祖先的辉煌历史。打开程氏族谱,不难发现,程氏在五庙是显赫殷实之家。程千里也就是在这里接受了良好的启蒙教育,形成了完美的人格,怀揣理想,到上海求学,在上海参加学生运动,接受新思想新思潮。

青石阶、花木窗、古老的房梁、老天井,在晚秋一个雨天。我看着雨水从瓦楞里流淌下来,落在天井里。木窗紧闭,我无法窥见里面的一切,但是百年前,少年程千里在这里读书、习字,他肯定一次次站在木窗前,眺望天井外的天空,凝视雨水从瓦楞上落到天井里。他心爱的口琴,曾经在木窗旁吹奏着美妙的音乐,曾经让他心爱的姑娘彻夜难眠。不知道,他的口琴还在不在?他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写的诗歌,不知道可有人还记得?

一股风,从山野里吹来,让人有了寒意。过往的岁月,永远无法重返。

2

五庙乡的银杏树有上千年的历史。

枝繁叶茂的银杏树,像一位巨人守护着古老的村庄。程冲村一位老人告诉我,这棵银杏树是程氏祖先定居时栽种的,是祖先留给后人的“活遗产”。古树像一位尊者,默默屹立着。树高45米,树冠如巨伞,为路人撑起一片阴凉。

只要路过的人,都会驻足行注目礼。

站在银杏树下,才感觉自己的渺小。粗壮的树身,要七八个人才能合抱过来。非常奇妙的是,这棵古银杏长到七八米高的时候,突然一分为二,然后双双直冲云霄,在半空中开枝散叶,像一对恩爱的夫妻,养育着一大堆儿女,然后守护着他们。在我的家乡,就有夫妻树的说法,不知道这棵古银杏是不是也是一对恩爱夫妻的化身。

有一年春天,我来五庙摄影,惊见银杏树上栖息着几百只白鹭。在我们长枪短炮的喀嚓声中,白鹭振动着翅膀,飞向山脚下的农田,在插秧和耕种的农人周围翩翩起舞。

落日余晖中,我们一群摄影人准备翻过山冈返回,站在山脊上,回望五庙,高大古老的银杏,披上了一层金光,庄严无比。山脚下的田园,到处是插秧人,农人的周围,白鹭翻飞,好一幅和谐的早春图。我们相约,深秋的时候,再来拍银杏,一直未能如愿。没想到机缘凑巧,今年的秋天,我又重返五庙,再见银杏。

不知下一次,我再重返时,那些白鹭还会重返吗?

3

潜山弹腔又称老徽调,是安徽省传统戏曲剧种。在明朝就已流传于民间,流布地区以潜山为发祥地,周围辐射至安庆六邑。到清乾隆之初,职业性班社甚多,其中“五世堂”“四箴堂”“同乐堂”等长年出演。凭借长江水路优势,上达四川重庆,下到南京苏浙,并与这些地区的文化艺术广泛交流,弹腔有了“徽调”之称,班社亦随之称为“徽班”。

弹腔发源于弋阳腔,是京剧的前身。据说京剧鼻祖程长庚幼年时,常常跟着村里的老人学习弹腔,会唱很多段子,后来走南闯北,融汇了南腔北调的艺术精华,逐渐形成了京剧。

与五庙乡一山之隔的太湖叶氏,徽班进京时创办了京剧富连成科班,培养了大量的京剧人才,掀开京剧史上“梨园一叶”的神话。相传早年,叶春善的爷爷就是跟着程长庚到京城去闯天下,没想到闯出一番天地,留下一段佳话。

大别山脚下百里镇流传的曲子戏,也属弋阳腔。一个落雪天,在一个村民的瓦房里,有幸见到一群有理想的民间艺人,他们坚守心中的梦想,将古老的曲子戏一代代传承下来。他们的唱词现在不太记得,但是那个原汁原味的曲调、那个纯朴如初的眼神,至今铭记如初。

“孤好比孔臣贤在城受饿,孤好比汉关公围困土坡,孤好比水中船江中舵,并无有一小舟渡孤上波。”这是一位采茶大爷,给我们唱的《下南唐》选段,过去很多年,依然记忆犹新,就像五庙的茶,回味隽永,经久弥香。

在五庙许家畈班社,我们见到了弹腔的非遗传承人许开学。80高龄的许老拄着拐杖,精神矍铄,为我们唱起了弹 腔 。 一 对 妙 龄 少女,为我们唱了一段新编的《红色五庙》,老调新唱,别有一番韵味。

潜山,不仅出现了京剧鼻祖程长庚,更有张恨水、韩再芬这样的艺术大师,一代代呈现在中国的艺术舞台上,成为一颗颗闪亮的星星。打开五庙的相册,一组组照片,让我再一次游览五庙的美景,我想,我还会重返五庙的。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 2024 安徽工人日报社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