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人日报社

2023-01-05
报刊:安徽工人日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在心里建一间小屋

    摘要:故地重游,一路披荆斩棘,呈现在眼前的一幕不禁让人感慨时间的魔力。原本空旷的停车场,长满了两三层楼高的构树。阳光从屋顶缠绕的藤蔓空隙洒下来,被风雪打破的窗玻璃落在屋檐下,碎片被湿漉漉的苔藓所吞噬。一片荒

  • 水的随想

    摘要:水是万物之源,若没有水,这世界可能会像科幻片里描绘的外星球那样荒凉无味,没有生气。在这个久旱无雨的年份,我对水格外亲切、珍惜,继而从中开悟。水滋养人类,无怨无悔,从不索取回报,它的品性、特质、胸怀,可

  • 总有一盏灯为你而亮

    摘要:朋友发来一张照片,画面很简单,漆黑的夜色中,一盏老式马灯高高挂在一个树杈上,灯光不甚明亮,却点亮了寒冬的夜。随后,她发来一段语音,向我讲述这盏灯的故事。朋友说,她前段时间到北方的一个小城出差,工作地点

  • 工地上的雪

    摘要:前几天飘起了小雨,有些寒冷,我撑着伞走在上班路上,似乎感到有雪花飘落,也盼望着能下一场雪。恰巧这时在辽宁工地上工作的一位朋友打来电话,说他们那儿正在下雪,勾起了我对工地上的雪的回忆。20世纪80年代初

  • 书香暖冬

    摘要:小寒至,严冬始。因为寒冷,昼短夜长,我们总觉冬日漫长。这时,读书最是适合。西汉时期的《礼记·文王世子》中,就有“春诵、夏弦、秋学礼、冬读书”的说法。“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寒夜读书忘却眠,

放大 缩小 默认

书香暖冬

   期次:第7995期   作者:□甘武进


小寒至,严冬始。因为寒冷,昼短夜长,我们总觉冬日漫长。这时,读书最是适合。西汉时期的《礼记·文王世子》中,就有“春诵、夏弦、秋学礼、冬读书”的说法。

“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寒夜读书忘却眠,锦衾香尽炉无烟”……古人冬日读书的情趣、专注与痴迷,让人仰慕。屋外天寒地冻,在暖和的室内手执书卷,将一本本书慢慢翻开,扑面而来的墨香味令人陶醉。跟随古今名家的笔触,感受冬日阅读情趣,细品书中万千滋味,心中满是暖意。此时,连书香的味道似乎也变得格外深厚绵长些。那些或幽趣雅韵的诗词曲赋,或浸透人生百味的名著佳作,或充满飘逸情思的随笔札记,令人如痴如醉。

其实,近代名家笔下的冬天除了冷,也很有意味。林语堂的冬是生动有趣的。在《北平的冬天》中,他写道:“冬天的西北风把街道吹得干干净净,阳光淡淡地挂在天际,人们则被包得严严的,只露出一张脸。”在他看来,冷也有冷的好处,人们待在家中,体会合家团圆、其乐融融的温暖;一出门,被冷风一吹,又能叫人精神为之一振。不知不觉中,北京冬天的情调,就在人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中体验出来。

老舍的冬天是温情多姿的。在《济南的冬天》中,老舍写济南周围的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储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那山、那水、那阳光、那白雪……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特别是浸透在如诗如画美景中的浓郁情致,更使作品带有了一种神韵,一种悠长的味道。

汪曾祺笔下的冬天,少不了美食相伴。在《冬天》中有这样的描述:“我的祖母在后园辟小片地,种乌青菜,经霜,菜叶边缘作紫红色,味道苦中泛甜。乌青菜与‘蟹油’同煮,滋味难比。‘蟹油’是以大螃蟹煮熟剔肉,加猪油‘炼’成的,放在大海碗里,凝成蟹冻,久贮不坏,可吃一冬。豆腐冻后,不知道为什么是蜂窝状。化开,切小块,与鲜肉、咸肉、牛肉、海米或咸菜同煮,无不佳。冻豆腐宜放辣椒、青蒜。”字字句句看似平淡,连起篇章却有“家人闲坐,灯火可亲”的动人之处。

钱钟书曾说:“你没法把今天的温度加在昨天的上面,好等明天积成个和暖的春日。”在等待春天来临之前,有一些书,虽然不以冬日为主题,但让人读起来像一杯暖乎乎的茶,捧着暖手,读着暖心。沈复的《浮生六记》算是冬日暖书之一,无数读者被沈复和妻子的情谊感动着。书中,沈复以“全是人工,却归于天然”的散文,道出人在世上生活的真面目。“世事茫茫,光阴有限,算来何必奔忙?”他追求日常生活情趣和心灵自由的人生态度,被后世追慕。

那么,我呢?随着新年脚步的临近,我晾晒好衣物,清洁好房间,再把腊肉腊鱼挂在窗台后,泡上一杯茶,拿起一本书,坐在窗台下开始我的冬日阅读时光:布衣暖,菜根香,与书相伴冬日暖。待读累了,则把书轻轻合上,微闭双目,随着倦意慢慢睡去,多美的滋味……冬日读书,身暖心宽,到了这样的一个境地,也就成了一种境界,人生中也少了许多茫然和焦躁,无意中流露出一种岁月历练后的自信与成熟。如此,悟了,透了,人生 的 智 慧 缓缓而来。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 2024 安徽工人日报社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