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芜湖,能享有“中华老字号”美誉的店铺不多,其中“四季春”是餐饮美食业的代表。
它有过兴盛也曾差点没落,历经110年,至今顽强地生存了下来并且逐步走向了辉煌。它荣获过“芜湖市十大名小吃”“安徽省名小吃”芜湖市“第八届职工厨艺大赛”中式面点一等奖等殊荣;多次受邀省市电视台美食节目拍摄,登上央视《一城一味》《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玩转包子》《生财有道》节目;去年受邀参加“中华老字号·故宫过大年”活动……这些佳绩和荣誉的背后,都离不开四季春餐饮有限公司技术总监、非遗传承人、首届“芜湖工匠年度人物”——孙梅。
历几代兴盛遇歇业困境
四季春最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10年,当时的它还只是位于芜湖市环城西路120号的一家寂寂无名的小面馆。因秉承着“诚实守信、物美价廉”的经营理念,后又提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口号,几十年间,发展成为芜湖市“五大菜馆”之一。除了本地老饕,大批国内外友人也慕名而来,都赞不绝口。
春去秋来,靠着特色小笼汤包、虾籽面等传统面食的带动,靠着和老芜湖人之间长期形成的独特情感,“四季春”的生意很长一段时间门庭若市,生意兴隆。直到1998年,因为城市新建规划与体制改革,“四季春”不得不闭门歇业。“难道这样一个代表芜湖美食的老店就如此消失了?”顿时,食客们哀声四起。当然不会!因为孙梅和家人站了出来,果断地于2000年开启了芜湖老字号“四季春”餐饮的重振之路。
落户美食街重振四季春
“在我上学的时候,就听说过‘四季春’,也进城吃过‘四季春’,那种留在舌尖的美味怎么也不会忘。”这是“四季春”留给孙梅最初的印象。
1990年,凭借着对中华传统饮食文化和对烹饪的喜爱,孙梅进入了当时颇为有名的芜湖劳动局厨师技工餐厅学习。面对“红案一阵烟,白案忙半天”的现实,从小在农村长大、受乡村教师父亲影响很深、能吃苦耐劳的她义无反顾地选择了白案(面点)。春去秋来,她起早贪黑,努力钻研,练就了一身好厨艺,“面面俱到”,巾帼不让须眉,也让师兄弟们刮目相看。
在“四季春”闭门歇业时,孙梅和丈夫共同经营的“红豆酒家”已经小有名气。但她并没有满足于眼前的富足,反而更加感悟到一种社会责任和使命,领悟到中国烹饪的博大精深。“老字号是城市的地标,美食更是源于城市的历史文脉,有着一座城市独特的文化基因。”如何将芜湖璀璨的传统美食文化传承下来,特别是让久经风雨、在市场上美誉度高的老品牌、老字号重整旗鼓?2000年,孙梅和家人充分商量后,主动接手了老字号“四季春”品牌。
有了品牌,并不代表就能经营成功,它需要有全新理念、拳头产品、精细管理。为此,在四季春重新开业前,孙梅不惜关停掉“红豆酒家”,丢下家中幼小的孩子,她两次拜师学艺,先后师从刘扣锁、鲍士霞等大师,认真学习四季春传统小吃技艺。
2001年,“四季春”在刚刚开街的芜湖凤凰美食街一号重新开业。新品菜肴和传统小吃的魅力,再加上优质周到的服务,食客们很快便纷至沓来,一时间“太阳从东方升起,美食从一号开始”的美誉在美食街广为流传。
传承不守旧创新不忘本
“老字号”不能倚老卖老。四季春在美食街开张之后,每天亲力亲为的孙梅在和顾客日复一日的接触中,意识到传承并不是一成不变。
曾经的重油烧卖已经不符合现代人的口味,于是她就少放点油,并用上了带有清香气味的荷叶,开发出了荷香烧卖;过去是清蒸整条鳜鱼,而现在将鳜鱼片成了鱼片,精心设计成玫瑰花的形状,汤底也可以随意选择……这样既传统又创新的菜肴在四季春菜单上还有许多。
如今近20年过去了,孙梅仍然坚持一大早赶到店里,先巡查一下厨房,然后习惯性地到大厅里问问客人们味道怎么样。虚心请教,力求不断改进,让食客们满意。甚至为了更好地提升四季春美食的品质和让菜品更加丰富多彩,她还到国内知名的扬州大学烹饪学院进行深造,向来自全国各地的美食非遗传人学习。
传承不守旧,创新也没忘本。在孙梅看来,老字号美食承载的不仅是美味,更有深刻的历史底蕴与文化内涵。遵循美食与养生、天然与营养相结合的传统,孙梅利用业余时间,爬到山上观察,走进田头观看,取食材而用:把传统的小笼蟹黃汤包精工细作,笼垫改良为松树枝叶,不仅使汤包增香,而且绿色环保,这样一来,寻常的山上松树、塘中荷叶竟成为了松针蟹黄汤包、荷香烧麦源源不断的辅助材料。另外,她还查资料细观察,潜心研究,反复琢磨,制作出了“正福斋方糕”,因为色泽好,味道纯,营养搭配合理,深受清淡口味的客人赞誉和欢迎。
精细的过程、精致的取材、精良的制作,融美味与食补典范的荷香烧卖、松针蟹黄汤包和正福斋方糕最终被评为了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孙梅也被评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今年,站在首届“芜湖市工匠年度人物”的颁奖台上时,孙梅的手中拿着的依然是陪伴自己多年的擀面杖。她认为,“工匠精神”就是把一直做的事情做好做细做精,这也是一种坚守的精神。
(徐飞)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