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临近年底,阜阳界首高新区田营科技园内,安徽网电通科技有限公司新能源锂电池项目,依然保持着从签约到开建仅1个多月的“神奇速度”——自今年6月20日开工以来,已完成厂区道路、主厂房基础施工,部分厂房即将封顶,预计明年5月份之前完成一期建设。年产6GWh、相当于今年11月份全国动力电池总产量一半的新能源锂电池大项目,正从这里改变新能源产业布局。“这是浙江南都电源完善新能源产业布局、打造锂电产业闭环的重大项目,此前,企业也曾在全国不同地方考察过,最终选择将其落户阜阳,除了界首电池产业基础雄厚,也是看中了阜阳作为长三角区域重点城市的发展潜力。”项目负责人吴光渔说。
2019年12月,《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印发,明确:建设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加强长三角中心区与苏北、浙西南、皖北等地区的深层合作,加强阜阳等4个区域重点城市建设。
抢抓这一历史性重大战略机遇,一年来,阜阳市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充分发挥人口、后发等优势,从强化面向长三角招商引资、谋划建设“1+7”承接产业转移平台体系等多方面入手,积极承接产业转移,越来越多项目、企业,像安徽网电通科技有限公司新能源锂电池项目一样,从长三角中心区“赶来”。
今年初举行的“融入长三角·高铁全覆盖”阜阳市情推介暨招商恳谈会上,全市签约长三角地区项目47个,其中产业类项目29个、总投资442.75亿元;6家阜阳市驻长三角招商中心,目前已对接长三角招商项目超过100个,签约项目55个,总投资128.76亿元……一组数据,形象地勾勒出项目从长三角中心区向阜阳转移的路径:1-11月份,全市在建总投资2000万元以上的招商引资项目中,来自沪苏浙两省一市的374个,占全市市外投资项目数的30%;到位资金351.1亿元,占全市到位资金的32%。
企业争相布局、项目加速落子,由以阜阳经开区为重要载体的省级试验区,以及界首、太和、颍东、颍泉、颍上、阜南、临泉开发区等七大产业集聚区共同形成的“1+7”产业承接格局,正在推动阜阳成为高能级的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不断为该市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注入动力、积蓄后劲,为“十四五”时期,打造全省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特色产业承接聚集地,实现高质量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杨燕本报记者李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