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月 2 日,年仅 42 岁的合肥学院教师、驻村第一书记朱世群因积劳成疾倒在他夙夜牵挂的宿州市泗县瓦坊镇陡张村。此时,离他完成 3 年驻村扶贫工作任期只有一周时间。春天里,陡张村——这片他为之付出心血的土地上,油菜花迎风怒放,他却再也闻不到油菜花香。他将生命定格在乡村振兴的春天里,他的事迹,油菜花知道。
为初心,他甘愿再当一回农民
3年前,本是合肥学院教师的朱世群毅然放弃繁华的城市生活,主动请缨担任泗县瓦坊镇陡张村驻村第一书记。
1978 年,朱世群出生在五河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1996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安徽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成为村里走出的第一个大学生。1999 年 3 月朱世群加入中国共产党。2000 年进入合肥学院工作,先后担任合肥学院中文系团总支书记、中文系学工办主任、学生党支部书记、语言文化与传媒学院副处级组织员等职务。他先后获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辅导员、就业工作先进个人、优秀指导老师等称号。
2018年,当他跟家人说要响应国家号召,投身脱贫攻坚事业时,家人沉默了。此时,他的孩子才9岁,母亲和妻子都患有慢性病,怎么办?“我本就是一个农民的儿子,我愿意去做一个农民儿子该做的事。”朱世群耐心说服家人和单位领导、同事,被选派至泗县瓦坊镇陡张村任第一书记、工作队长。
为扶贫,他把自己练成了“活地图”
陡张村包含17个自然村,共有2000多户近8000人,是泗县人口最多的村。从此,从村级发展的5年规划到修路建桥,从村庄整体规建到准确统计每家每户半分地的补偿,朱世群把精力投入到村里的一草一木每家每户。
黑T恤,老布鞋,黝黑的皮肤,消瘦的身躯,从高校教师变身第一书记,村民们眼里的朱世群十分接地气,和普通农民没什么两样。翻开朱世群的工作日志,村民家庭情况、致贫原因、帮扶措施、意见建议,每一页都记得密密麻麻。驻村不到 3 个月,他便熟悉了村情民情,对全村贫困户的家庭情况如数家珍。帮农户修手机,调试网络,装电脑,给贫困户孩子辅导作业……在村民眼里,朱世群是全才,更是“活地图”。陡张村原有 247 户贫困户,有的家庭经济状况好一些,自力更生能力较强,帮扶效果很明显;还有的家庭条件复杂一些,就需要多做工作才能实现稳定脱贫。
3年来,朱世群先后为愿意养殖的侯生祥制定了圈养家兔计划,为乐意种植的张步华申请了黑花生种植项目,为患有脑瘫的侯娜娜联系了壹基金“海洋天堂”项目……驻村扶贫期间,他共落实到户扶贫资金近 1200 万元,确保全村 247户贫困户稳定脱贫。
贫困户脱贫只是底线,带领全村致富才是目标。致富带头人郭杰在村里租了 30 亩耕地,建设 17 个大棚,准备搞西瓜种植,但因为缺技术、缺销路,一直底气不足。朱世群得知情况后,一边联系县、镇农技人员为郭杰提供“一对一”技术指导,一边协调学校食堂,为其拓宽销售渠道。在朱世群的帮助下,陡张村共培养了致富能手 13 人,累计带动 60余户贫困户脱贫致富。“感谢朱书记帮助解决技术和销售难题,我这一年不但能挣30多万元,还带动了3户贫困户脱贫致富。”郭杰说。
为乡村振兴,他奋斗到生命的终点产业是脱贫致富的根本出路,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朱世群始终把发展产业作为增强村级“造血”功能、激发群众内生动力的重要举措。
3年来,朱世群通过“农校对接”及“订单式”消费扶贫模式,帮助农户销售蔬菜、畜禽等农产品107万元,促进陡张村近百户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户均年增收6000元以上,实现了从“扶上马送一程”到“甩开膀子加油干”的有效转变。农户们自主发展的信心和干劲更足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也更加坚定了。
陡张村现已建成现代种植农场 400 亩,引进培育了山羊、菊花、杨梅、金丝绞瓜、薄壳山核桃和梅花鹿等村级特色产业,扶持市级龙头企业2家,带动300余名群众就地就业,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30万元。
脱贫攻坚圆满收官后,朱世群仍然坚持吃住在村,站好最后一班岗。简陋的宿舍、小小的桌面、几本工作笔记、一摞扶贫台账,见证了朱世群在工作岗位上的最后一刻。直到去世前两天,朱世群还在完善他为陡张村量身打造的乡村振兴规划。
4月6日,中共泗县县委追授朱世群“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在全县开展向朱世群同志学习活动。
(张琳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