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风骨,魏晋风流。说不尽的三国,更有绕不过的“三曹”。在那个风云变幻、俊才云蒸的乱世之中,曹操、曹丕、曹植三父子不仅在政治上、军事上大有建树,更以“卓越千古,推倒一时”的文学成就,铸就了建安文学的绚丽异彩。在美好的春日时光里,拜读宋效永先生整理点校的《三曹集》,不禁有心花怒放、心潮澎湃之感。
曹操在汉末的风云动荡中,一展政治家、军事家的雄才大略,叱咤风云数十年,统一北方,奠定了曹魏王朝的根基。作为伟大的文学家,史载“自汉以下,文章之富,无出魏武者。集至三十卷,又《逸集》十卷,《新集》十卷,古今文集繁富当首于此”,可惜大多亡佚了。曹操的文章尚“通脱”“简约”,较之汉代文风,为之一变。他的四言诗继承《诗经》的四言传统,而又有所生发创新,清沈德潜谓之为“曹公四言,于三百篇外,自开奇响”。其五言诗与杂言诗也同样成就斐然,继承了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传统,写出了战乱时局下对人生的感悟。鲁迅在《魏晋风度与药及酒之关系》中曾说,曹操“也是一个改造文章的师祖”,开创了曹魏文学创作的新时代,凝聚成了慷慨悲凉的一代诗风。
曹丕作为曹操次子,是曹魏的开国皇帝,颁布《取士不限年诏》《禁母后预政诏》等,同样展示了不凡的政治才能。曹丕的《典论·论文》开文学理论之端绪,肯定了文学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文气说,被郭沫若称之为“文艺批评的始祖”。
相较父、兄的政治成就,曹植的历史地位主要体现在文学创作上。曹植才冠千古、创作颇丰,堪称建安时期最有才华的诗人,从赋到诗、文、碑、颂、表、诔,各体皆备,南朝诗人谢灵运评其为“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曹植一生遭际成就了其诗名,其创作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诗歌表现出乐观、任侠的特色,可以《白马篇》为代表。后期诗歌表现出悲哀和愤懑,如《怨歌》《赠白马》《浮萍》等篇,无不渗透出哀婉之情。
由于历史久远,“三曹”的作品大都散佚,有的在传承中产生舛误,整理起来殊非易事。
宋先生基于对曹魏文学的整体考虑,以清光绪善化蓝田章氏经济堂重刊明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为底本,参校四库本及其他善本,将曹氏父子三人的作品汇为一集。
古籍整理是连接历史与现实的桥梁,是“存亡继绝”的工作,对整理点校者的学养和素质要求极高。宋先生整理点校的《三曹集》融资料性和学术性为一体,上世纪90年代初首次出版以来,一直是古籍整理的典范之作。希望更多的人读到它,共同感受先贤的遗泽和今人的努力,让更多贯通古今的美好在这个阳春三月里不期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