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无为人,肯定忘不了家乡的美食——无为板鸭,但可能更忘不了家乡的戏剧——无为庐剧。
庐剧,原名“倒七戏”,俗称小倒戏,因唱词为七字一倒,是安徽省地方戏中流行地区较广的剧种之一。无为庐剧音乐清秀婉转,细腻平和,具有水乡特色。所演剧目多以“二小”戏、“三小”戏为主,唱腔多是一唱众和,锣鼓伴奏,不用丝弦,三五人凑个班子即可演出,谓之“两打三唱”。随着时代的发展,庐剧增加了丝弦伴奏,并吸收了管弦乐器,尝试了电声、舞、说、唱为一炉,继承传统,又有创新;既可演古装戏,也适合表演现代戏。不少剧目经过整理,有的成为保留剧目,有的拍成电影和电视,深受百姓们的喜爱。
我小的时候演戏,没有固定的戏台,都是临时搭建的,演完后就立刻拆除了。搭台是有讲究的,是个细致活,缺一项都不行。村上几个壮劳力,从各家把木竹取来扎架子,在距地面大半人高处平铺木板,找来一些门板把前后台隔开,拉上一根铁丝,挂起一块幕布,再悬挂一对拖着长穗的大红灯笼,以此烘托演出气氛。台的两边要置有挡风帷幔,前台和后台之间要有遮掩间隔,作化妆、换衣、放置道具之用。他们按部就班、分工合作,不到半天的工夫,一个漂亮的戏台就搭建好了。从搭台开始,小孩子也跟着忙活不停,一会儿前一会儿后,一会儿左一会儿右,一会儿上一会儿下,玩得不亦乐乎。到了真正开演的时候,小孩子们的心却往往不在戏上了,在人群缝隙里乱钻着,一会窜到后台看演员们化妆、换衣,一会跑到戏场外围看小商贩卖甘蔗、卖荸荠、吹糖……这时候,大人们都在聚精会神看戏,台上演员们精彩表演,台下观众动情落泪,许多观众泪水浸湿了衣襟。
那个时候,庐剧在我的家乡深入人心。中年人边走边唱、边干活边唱,老年人倚着墙脚,边晒着太阳边哼唱着。我们小孩子也不闲着,到处找纸糊戏帽,没有报纸就拆旧的书本。我们还用斑茅草的花穗作帽坠,再贴上两个纸条作飘带,像模像样地戴在头上,昂首阔步走在路上,摇摇摆摆、咿咿呀呀,又说又唱,引来大人们一阵阵嘻笑。往往他们越笑,我们表演得越起劲儿。
旧时庐剧班社大都是半职业性的,即农忙时种田,农闲时唱戏,长期流动于乡村集市,因而带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特色。简易的舞台、原汁原味的“小倒戏”,带给我们却是无尽的欢乐。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