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个节气民谚中,我最喜欢的一句:“小暑大暑,有米也懒煮”。小暑、大暑时节,天气太热,人变得散漫了,连三餐都懒得准备。这句民谚通俗易懂,暑天无奈,活灵活现。“冷在三九,热在三伏”,全年最热的三伏天也就到了。
对我这个江南女子来说,与民谚最契合的故事多多,刮痧的故事、埋线的故事、食疗的故事、双抢的故事,以及家中进水的故事……每每忆起,趣味盎然。
《汉书·郊祀志注》中说:“伏者,谓阴气将起,迫于残阳而未得升。故为藏伏,因名伏日。”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入伏。“小暑大暑紧相连,气温升高热炎炎。”这段时间人们感到了酷暑的威胁。
疰夏,又被叫苦夏,进入夏季后,由于气温升高,胃口下降、身体疲乏、精神萎靡、工作效率低等现象,严重者可致中暑。这时候,民间有“刮痧”、冬病夏治等高招来度苦夏。
刮痧是用器具(牛角、玉石、火罐)等在皮肤相关部位刮拭,以达到疏通经络、活血化瘀之目的。对于高血压、中暑、肌肉酸疼等所致的风寒痹症,大都有立竿见影之效。经常刮痧,可调整经气、解除疲劳,增强免疫功能。
记忆最深的是在浙江乡村看到的刮痧全程。一位长者给我舅婆刮痧,用的是瓷器调羹、半碗菜油。刮拭方向从颈到背、腹、上肢,再到下肢,胸部由内向外刮拭。刮几下,蘸一点菜油再刮,直到刮痧的部位刮到为止。刮好痧,用纸轻拭皮肤上的油即可穿衣。舅婆中暑厉害,刮痧后显示一条条黑紫色;而外婆较轻,仅是红色。
小暑、大暑时节,长江中下游双季稻产区,吹响了“早稻抢日,晚稻抢时”“双晚不插八月秧”的号角。
“大暑”前后是一年中气温最高的时段,大部分地区频繁出现旱、涝、风灾现象,防灾减灾任务繁重。
“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给出了最佳答案。“心静自然凉”,祛暑最好方法莫过于读书。图书馆是最好的消暑之地。外面烈日炎炎、蝉鸣聒噪,室内空调凉凉、静静阅读。在书海中徜徉,这也不失为最佳度苦夏的妙招。
虽“小暑大暑,有米也懒煮”,但我还是最喜欢故事多多的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