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人日报社

2021-08-05
报刊:安徽工人日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员工怒发“抖音”视频涉侵权

    摘要:本报讯公众在享受网络言论自由的同时要坚守法律和道德的底线,损害他人名誉和隐私的,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近日,广德市人民法院调处了一起因在抖音发布不实视频而引发的名誉权纠纷案件。原告为某公司,2021

  • 黄山市交通执法支队柔性执法“上线”

    摘要:本报讯为优化交通运输营商环境,建设人民满意交通,近日,黄山市交通执法支队根据省交通运输厅、省司法厅联合印发的《关于在全省交通运输领域推行轻微违法行为免予行政处罚清单和告知承诺制的通知》,成功办理首例免

  • 公路“守护者”伏天在行动

    摘要:入伏以来,歙县进入“上蒸下煮”的桑拿天模式,烈日下沥青混凝土、水泥路地表温度达40摄氏度以上。歙县公路养护人员接受着滚滚热浪的“烤”验,身穿橘黄色的工作服,在长长的公路线上开展养护工作。面对高温酷暑,

  • 水上瑜伽

    摘要:8月3日,黄山市徽州区富溪乡光明村漕溪河中,户外瑜伽爱好者在水上练瑜伽。据悉,富溪乡水网密布,有漕溪河、新田河等5个河段,河道长近50公里,水上娱乐成为夏季休闲时尚。吴建平/摄

  • 居民动动手指头“纸丢丢”上门收

    摘要:本报讯8月1日清晨,位于怀宁县高河镇大王庙街的人民医保药房仓库旁,“纸丢丢”互联网回收点工作人员正在对药房的包装箱等废品,进行分拣、称重、回收。最近,怀宁县开启了“互联网+废品回收分类”的新模式,通过

  • 百名大学生“变身”庐阳垃圾分类督导员

    摘要:“我已经到小区投放点……”8月2日6时50分,合肥市庐阳区垃圾分类志愿者李九三来到四里河畔小区垃圾分类集中投放点,在庐阳区垃圾分类督导员微信群里发了张定位照。不一会儿,群里其他大学生志愿者也上线“打卡

  • 从《民法典》里为劳动关系处理找答案(下)

    摘要:档案年龄与身份证年龄不一致,退休以哪个年龄为准?戴某的人事档案记录的年龄比其身份证和户口簿记载的年龄小了整整一岁。依据身份证记载的出生日期,戴某现在已达到退休年龄。于是,戴某拿着身份证要求单位给予办理

放大 缩小 默认

百名大学生“变身”庐阳垃圾分类督导员

   期次:第7651期   

“ 我 已 经 到 小 区 投 放 点……”8 月 2 日 6 时 50 分,合肥市庐阳区垃圾分类志愿者李九三来到四里河畔小区垃圾分类集中投放点,在庐阳区垃圾分类督导员微信群里发了张定位照。不一会儿,群里其他 大 学 生 志 愿 者 也 上 线“ 打卡”,陆续晒出他们到岗维护卫生、引导社区居民分类投放垃圾的工作照。

李九三是一名即将步入大四的学生,在马鞍山上大学,家住合肥,他利用暑期实践的机会,加入了庐阳区垃圾分类志愿服务队,成为一名垃圾分类督导员。“还有一年就要毕业踏入社会,在暑假期间做垃圾分类宣传督导工作,一方面增加社会经验,另一方面为自己家门口的垃圾分类贡献一份力量,觉得特别有意义。”李九三说,他从 7 月底开始,每天 7 时至 9时、18 时至 20 时,在垃圾分类投放点向居民讲解垃圾分类知识,指导一些老人、小孩使用智能投放设备,并帮助一些居民将混装的垃圾进行分类投放,“有时也会在其它时段和别的督导员一道,参与小区垃圾分类入户宣传、流动宣传等工作。”

据了解,庐阳区正在全区764 个 小 区 全 面 推 广 垃 圾 分类。目前正值暑假,为更好地发挥大学生志愿者作用,助力庐阳区垃圾分类工作,庐阳区城管局开展“垃圾分类我先行,争当先锋做表率”志愿者招聘活动,邀请一批大学生开展“垃圾分类进小区”志愿督导、宣传工作。目前,庐阳区垃圾分类大学生志愿督导员队伍有 117名,分布在全区 11 个乡镇街道,近50个小区。“大学生加入志愿服务队,一方面他们都热情高涨,让庐阳区垃圾分类工作增添了‘青春活力’;另一方面大学生有想法,在垃圾分类宣传方面可以出一些好方法、新点子,有效提高了居民垃圾分类的参与率、准确率。”庐阳区环管科副科长涂伟说道。

大学生垃圾分类督导员虽然年纪不大,言行稚嫩,但工作积极性特别高,在岗位上尽心尽责。在垃圾桶边,他们经常拿着夹子给居民拿来的垃圾“挑刺”,告知居民正确的分类投放方式。

“每天,我们会分别前往庐阳区 11 个乡镇街道垃圾分类集中投放点督导,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将垃圾类别分得很清,觉得特别有成就感。”李九三说,“我的爷爷是一名环卫工人,现在我加入了垃圾分类督导员志愿工作,才切身感受到爷爷的辛苦。”

上岗以来,大学生志愿督导员获得小区许多居民“点赞”。

“我们小区也是半个月前才开始实行垃圾定时定点分类投放,刚开始觉得好麻烦,很多东西都不清楚怎么分,他们每次都很耐心地跟我们讲解,这么热的天气一直守在岗位上,工作特别认真负责。”四里河畔小区居民刘大姐说道。

(吴玲 肖倩 本报记者 戴恒曙)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 2024 安徽工人日报社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