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我们说话间,徐建武的一双大手依然在摩挲着一片玉兰花的树叶,树叶的底漆已显光泽,凝视着树叶,他好几次忘记我们的对话,我们也默默地注视着他,不敢打断他的思路。我想,《残荷》应该就是在他这双温暖的大手摩挲下走进北京大兴机场的“国宝之窗”!
徐建武是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生漆夹纻技艺”传承人。生漆夹纻技艺是以天然土漆、纻布、瓦粉(或玉石粉)等为原材料制作的手工艺品,制作工序多达几十道,每一项工序都是一门技术。回忆起自己的学艺历程,徐建武感慨道:学艺就是守着枯燥、单调、寂寞。其实,刚刚开始学艺的他就遇到挑战,老天爷严厉地考验他:生漆过敏!过敏的他全身起疱疹、奇痒难耐,有时脸肿得像巴斗,眼睛都睁不开。但他没有退却,为安心学习他服用抗过敏的药,可服药又容易使人瞌睡,为了不耽误学习,滴水成冰的冬天,他就用冷水洗脸浇头,冻得直哆嗦,手根本握不住冷冰冰的刻刀。师傅看在眼里疼在心里,说:“孩子,还是别做了,往后要一直与生漆打交道,你身体可吃得消啊?”徐建武坚定地回答:“师傅,我不怕,它在考验我,让我学吧!”就这样,他以常人难以忍受的耐心和毅力感动了老天爷,经过无数次的过敏,他居然产生抗体,与生漆成了真正如胶似漆的朋友。
从学艺到大师,30年光阴倏忽而过,徐建武鬓角的白发,宛若层层底漆,藏着太多心血与光阴。每一个作品从设计泥稿到夹纻髹饰,几十道工序,每一道都靠他精准的塑形、细微的感知、敏锐的辨别和对色彩的掌控。正所谓“漆器的温润光泽,来自最稳定的手、最沉静的心”,面对作品,徐建武常常一坐就是大半天,以心手合一的境界沉浸在自己的节奏和旋律里,工作室里的那盏灯静静地亮至通宵。都说“朽木不可雕也”,可在徐建武的眼里,一根朽木、一块石片都是艺术品。他充分尊重自然形态,顺势而作、巧妙施雕,注重突出作品的原汁原味,体现对生活的理解和对生命的感悟。腐朽化为神奇,一件件形神兼备的艺术品显示出徐建武丰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技艺。
他善于创作,生活是他最好的灵感来源。他到河南开封游览包公祠,包公蟒袍冠带正襟危坐,一手扶椅一手握拳,仿佛要拍案而起,一身凛然正气。他被这位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所吸引:“我要用夹纻技艺塑造清正廉明的包公。”回到公司,他即刻动手,以官帽袍服形象为表现,运用脱胎技艺制作官帽,并可取下放于手中,作品构思巧妙,设计新颖,将包青天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更表达了作者对贤者的敬畏。该作品荣获了 2019 年“创意工美——中国工艺美术创新作品大赛”优秀奖。2020年春节期间,新冠疫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徐建武坚守在工作室,创作抗疫作品《爱的守护》《钟馗除疫》。其中,《爱的守护》以巨石为大型,中间塑造抗疫医护者形象,表达了如山之沉、如岳之重的伟大付出。作品最后以大漆夹纻脱胎制作完成,呈现出黑红相间、金纹显露的效果,如同无数的抗疫工作者们在疫病黑暗中砥砺前行、奋战病魔。“一意笃诚见匠心”。带着一份初心,徐建武孜孜以求生漆夹纻技艺的传承和发展。终于,青阳生漆夹纻以独特的工艺语言、丰富的文化思想,成功入选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徐建武也成为该项目传承人。徐建武的一双大手精雕细琢大漆作品毫不含糊,可捧着这些证书,还是忍不住双手颤抖,激动!生漆夹纻技艺已叶落归根,但怎样才能根深叶茂呢?徐建武决定打破生漆夹纻技艺只传家族后代的陋习。他一张机票飞回了浙江,来到师傅的墓前,陪着师傅说了许久的心里话。他说:“生漆夹纻历经几千年,靠的是一代代人传承下来,但要发扬光大就必须让更多的人知道,那才是真的传承。”那天,他在墓前跪了很久很久……
人的一生注定要走的路,多远都有光。2014年,他以执着的坚守、精湛的技艺荣获安徽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喜讯纷至沓来,国家艺术基金《夹纻造像艺术传承和创新应用的青年人才培养》项目、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合作单位、安徽师范大学雕塑专业实践基地、安徽省工艺美术大师示范工作室……一个又一个项目落户圣武雕塑,充满了浓厚艺术氛围的圣武雕塑宛若一个生漆夹纻的殿堂。雅致的环境、儒雅的大师、高超的技艺引来一批又一批喜爱生漆夹纻的大学生、中小学生培训、研学。每一个到公司来学习培训的学生,徐建武都如获至宝,悉心传授。
2020年秋冬之际,徐建武见院中一池残荷,余晖残蓬,不坠污泥,铅华洗尽,清风透骨。那一瞬间,《残荷》雏形便出现在他的脑海里。他先以泥塑塑好荷叶莲蓬形状,再用大漆、麻布、瓦灰进行脱胎制坯,最后经过色漆髹饰再打磨推光。作品以夹纻之坚韧塑残荷之风骨,以漆色之美向生命尽头的精致与优雅致敬。透着神韵的《残荷》走进了“国宝之窗”,这是对徐建武匠人匠心的最好诠释吧。
“浮香绕曲岸,圆影覆华池。”时值夏至,在徐建武的小院中,我看到那池荷花,开得正好。
(张红)(该文获散文大赛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