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无为市在产业工人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提升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至 2021 年 10 月,全市产业工人总量达到 11 万人,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达到 6000 人,全市技能人才总量达到2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6000 人。
搭建学习平台,强化思想教育。无为市总工会积极营造氛围,将思想教育融入企业一线职工文化建设之中。坚持政治理论引领,组织党的十九大代表、安徽太平洋电缆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叶太应进车间、进班组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让新思想新理论走近一线职工,潜移默化地增强劳动最光荣、劳动最伟大思想意识。强化党史学习教育,以“劳模工匠话党恩”为主题,组织劳模党史志愿宣讲团,在全市 30 多个规模以上企业宣讲党的工运史,让一线工人感受到新时代的主人翁是有知识、有技能的复合型产业工人。
搭建竞赛平台,强化技能比武。作为“电缆之乡”“羽毛之乡”,全市现有各类电缆企业 120 余家、羽绒企业 42 家。无为市总工会积极举办技能竞赛,以比代训,努力提升产业工人技能水平。2019 年 11 月,举办芜湖市电线电缆行业职业技能竞赛,27 家电缆企业 6200 人报名参加初赛,310 名职工参加决赛。2020 年 11 月,举办第二届安徽省电线电缆挤塑工职业技能竞赛,发动企业员工 3000 多人参加竞赛。2020 年11 月,举办芜湖市羽毛羽绒行业职业技能竞赛。主要竞赛工种为羽绒质检、羽毛球钳圆和毛片分级。从 10月份开始宣传发动,发动企业员工 3200 余人报名参加预赛,共有 16 家羽毛羽绒企业 100 多名职工进入决赛。技能竞赛不仅是对产业工人操作技能的一次检验,更激发了广大员工立足岗位、提高技能的极大热情。
搭建成长平台,强化技能培训。市人社部门以市场为导向,以培养社会需要的技能人才为目标,积极为产业工人的人才培训提供平台。在职业技能培训中引入新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12 个,启动了面向产业工人的创新创业培训计划,每年产业工人培训达 600人次以上,提升了职工创新创业意识和就业竞争能力。职业学校组建形成了内外结合、专兼结合的多元化师资队伍结构,为产业工人培训提供可靠的教育师资队伍。积极搭建平台,鼓励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给予活动经费支持,受益产业工人达 2000 余人次,较好地激发了职工培训的热情。
搭建荣誉平台,强化地位提升。2019 年,无为市委宣传部、市总工会命名的 10 名无为市“最美职工”中,产业工人 2 人。2020 年,开展的无为市第四届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评选工作中,其中 14 位劳动模范是产业工人。2021 年,无为市首届“五一劳动奖状”“五一劳动奖章”“工人先锋号”命名中,39 名无为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产业工人达到 32 人,占比 82%。对在芜湖市、无为市各类大赛工种获得一等奖的选手,推荐申报“芜湖市五一劳动奖章”或“无为市五一劳动奖章”,促进了产业工人努力学习,在竞赛中提高水平,增强能力。
搭建激励平台,强化政府投入。建立职业技能人才激励措施。在学校层面,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经费纳入市政府人才工作经费预算,每年预算 6000 万元,用于无为市电缆工业学校技能培训和再就业培训。在企业层面,对参加企业新型学徒制培养,完成培养任务、考核合格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按每人每年不低于 4000 元标准给予企业培训经费补贴。同时鼓励企业职工个人自费参加社会化技师培训,按照技师不超过 3500 元、高级技师不超过5000 元的标准给予一次性培训补贴。
通过广搭平台,多措并举,无为市产业工人队伍不断壮大,为打造“一地四区”“一强四好”现代化新兴滨江城市打下了坚实基础。
(李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