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人日报社

2022-05-12
报刊:安徽工人日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鲜花送给岗位护士

    摘要:5月12日是第111个国际护士节。日前,阜南北城医院举办“关爱护士队伍,护佑人民健康”护士节暨表彰优秀护士活动。图为5月10日,内科护士长刘利云(左)将鲜花送到正在值班的护士孟雪手中。吕乃明/摄

  • 技能大师崔立军:效益是“抠”出来的

    摘要:在位于陕西省神木市的中煤矿建三十工程处阴湾煤矿,崔立军的“抠”是出了名的。这位电控创新工作室的“领衔人”,总是想方设法为企业省下真金白银。“煤炭行业技能大师”崔立军不仅手上有绝活,而且心里装着更重的责

  • 班组“小讲堂”带来大成效

    摘要:“单子慧、姚洁、谷海英等5人在岗位‘4+1’操作流程抽考中,全部取得100分,按规定这个月每人增加200元市场化奖励。希望大家向他们学习,用好‘小讲堂’,不仅长本领,还能得‘福利’。”5月8日,在孙疃

  • 勇探“变废为宝”之路

    摘要: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在铜陵有色铜冠建安公司,有这样一支将创新发展与绿色发展结合,奋勇探索“变废为宝”之路的团队。这是一支年轻的团队,19名成员以“90后”为主,

  • “金牌班组”故事多

    摘要:“省级甲级标准化化验室”、“安徽省质量信得过班组”、淮北矿业集团“五一巾帼标兵岗”、华塑股份“金牌班组”……走进安徽华塑股份有限公司水泥分公司生产技术科物检控制分析班交接班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挂满各类

放大 缩小 默认

勇探“变废为宝”之路

——记铜陵有色铜冠建安公司陈贵斌劳模创新工作室

   期次:第7833期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在铜陵有色铜冠建安公司,有这样一支将创新发展与绿色发展结合,奋勇探索“变废为宝”之路的团队。

这是一支年轻的团队,19 名成员以“90后”为主,平均年龄不到36岁,创新力十足。

这是一支专业化的团队,成员来自技术研发、质量控制、试验检测等岗位,涵盖了无机非金属材料、建筑工程、化工、电气等多个专业的技术人才。

这是一支成果丰硕的团队,成立短短两年,获得集团公司科技创新成果奖2项、授权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并被评为“铜陵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铜陵市劳模创新工作室”、集团公司“A类科技创新团队”。

这就是铜冠建安公司陈贵斌劳模创新工作室。

铜冠建安公司陈贵斌劳模创新工作室于2019 年 9 月正式创建。其时正逢铜陵市成功入选全国“11+5”个“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名单,“无废城市”建设在铜陵市火热兴起,对铜陵有色集团公司下属企业所存在的大量工业固体废物处理与利用研究也成为其中一项重点课题。

“如何找到有效的途径和手段,处理好这些工业固废,并使之得到资源化、无害化的开发利用,既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企业发展的难得机遇。”陈贵斌如是说。

在此背景下,陈贵斌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伊始,便将集团公司各类工业固废的资源化、减量化,固废再利用工艺技术研发及产业化作为自身科研创新的主攻方向,并在“全国知识型职工先进个人”、集团公司“劳动模范”陈贵斌的带领下,依托劳模创新工作室平台,开启了以绿色发展为引领,攻关创新赋效能的“变废为宝”探索之路。

自主创新,助力国家重点课题。在集团公司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课题“资源循环利用过程精准管理支撑技术与应用示范”中的“固废资源化利用”专项研究中,该工作室作为集团公司固废资源化利用研发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独立承担了对月山铜矿、沙溪铜矿、安庆铜矿及水木冲尾矿库尾矿在砌块、标砖、混凝土、道路垫层中的资源化利用研究,为该重大科研项目的顺利推进贡献了力量。目前,该工作室正以此项目的研究成果为基础,积极推进安徽省地方标准《铜尾矿道路垫层施工及质量验收规范》的申报工作。

联合攻关,解决技术瓶颈问题。2021年8月,铜陵市成立重大科技专项“资源型城市大宗铜尾矿规模化增值消纳关键技术开发与示范”项目。该项目由铜冠建安公司牵头,矿冶科技集团、中国建材研究总院参加的团队联合研发,项目总投资800万元,并获得铜陵市 200 万元的政策资金支持,意在为资源型城市存在的大宗铜尾矿,探寻技术可行且经济合理的技术路径,为铜尾矿规模化资源化利用提供有力技术支持。

陈贵斌劳模创新工作室在此重大科技项目中承担中试任务,预计今年6月份可完成项目中试,将为后续规模化工业生产提供工艺、技术、产品上的验证和支持。

此外,该工作室还与重庆大学联合编制了《用于砂浆和混凝土中的铜尾矿砂》行业标准,为推广集团公司铜尾矿砂运用提供技术标准支持;与建筑材料工业技术情报研究所共同制定了《道路用固废基胶凝材料》行业标准,大力拓展胶凝材料适用范围;与铜陵学院、有色设计院三家联合开展“工业建筑墙体装配式研究”,利用模块化装配式墙体结构替代传统砖砌墙体,有效解决传统砖砌墙体施工存在的资源消耗大、工业化程度低、墙体质量不稳定、劳动力需求大等工程难题。

推广成果,促进成果效益转化。聚焦集团公司“矿用充填胶凝材料的研发与应用研究”这一技术难题,该工作室顺利完成了冬瓜山、安庆铜矿、天马山三座矿山的专用充填胶凝材料研制任务,并通过充填工业试验,进一步明确了传统工艺参数,促进了充填工艺水平提升,也在集团公司内部形成了高度统一的矿山充填产业链。

据悉,该工作室研制的充填胶凝材料以尾矿、粉煤灰、冶炼渣、工业石膏等固废为主要原料,相较于水泥,充填降低成本 20%左右,并能协同处理铜尾矿 350万吨/年,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以废治废”,推动了经济效益与环保效益的双赢。(夏富青 杨波)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 2025 安徽工人日报社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