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诗海洋里,以童趣入题屡见不鲜。每每细读,常为儿童的无邪、率真与可爱,忍俊不禁。
做家务是孩子成长中的一件乐事。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宋代诗人范成大的《夏日田园杂兴·其七》一诗描写儿童学种瓜的天真情趣。袁枚的《所见》中描绘一个惬意的牧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牧童或放声歌唱,或闭口捕蝉,自由做一切事情,找寻自己的快乐。宋代诗人雷震的《村晚》:“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传神地刻画了一个牧童,在夕阳西下“信口”吹出那“无腔”之调,童趣尽情流淌出来。
游戏带给童年无限的快乐。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杨万里的这首经典名诗,儿童节里捧在眼前,如一朵花瓣点缀了时空,举手投足之间,让人走进了快乐的童年。清人高鼎在《村居》中写道:“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早春二月,青草渐长,一群活泼的孩子们放学早归,放起了风筝。
热情好客少无定性,有遇人不答的羞涩,也有大方应对的热情。读贺知章《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全诗只有28个字,生动地塑造了儿童热情好客形象。唐代的崔道融在《溪居即事》中:“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就是在描绘春风中的小渔村溪水边的童趣了。
跟男孩相比,女孩们则文静多了。唐代诗人施肩吾的《幼女词》:“幼女才六岁,未知巧与拙。向夜在堂前,学人拜新月。”六岁的小孩模仿大人堂前拜月,认真样子叫人怜爱。女孩子的游戏很丰富:李白《长干行》中的女孩“折花门前剧”;施肩吾笔下的女孩“初学箜篌四五人,莫愁独自声前足”;李清照《点绛唇》的女孩是“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还有一类童趣诗是儿童自作的,以自己的眼光看世界。最著名的莫过于《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读着这些诗词,清新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每一首诗词里,仿佛都有我童年的影子。那些充满童趣的童年记忆,又浮现在眼前,令人陶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