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皖南陵阳人,每到端午,心中的屈原“情结”就浓厚起来——他流放陵阳9年,曾在陵阳河畔东山湾一棵古老槐树旁(距陵阳汽车站400米)搭棚而居(人民教育出版社80年版《高中文学课本》注释)。据传,此处曾竖一大一小、相对而立两块石碑,碑文刻有屈原在陵阳一带活动轨迹,可惜毁于战火。
然而,让我意想不到的是,屈原笔下的“阰山下”小山村整体搬迁,父母的新居竟安置于陵阳河东山湾西岸,和屈原成了近“邻”。这次一回陵阳,“当陵阳之焉至兮,淼南渡之焉如。曾不知夏之为丘兮,孰两东门之可芜。心不怡之长久兮,忧与愁其相接。惟郢路之辽远兮。”屈原《哀郢》里的诗句便不知不觉地涌现于脑海,融化在吃粽子、插艾草、划龙舟等纪念情景中。
陵阳,皖南山区的一座小镇,缘何能承载屈原这样的大人物?其实,陵阳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清光绪版《青阳县志》载,战国时期,陵阳为楚国重镇。西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青阳称“陵阳县”,属丹阳郡;东晋成帝咸康四年(公元338年),因避讳杜太后,改“陵阳县”为“广阳县”,直至唐天宝元年(742年),陵阳县才易名青阳县。古时九华山称“陵阳山”,陵阳河称“舒溪”。北魏科学家郦道元《水经注》“沔水三”曰:“水出陵阳山(九华山)下,迳陵阳县西为旋溪水。”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故而陵阳成为屈原谪居时间最久之处。
古陵阳曾是徽州、宣州等南方游客、香客上九华山必经“驿站”,呈现“长街三里,店铺千户”繁盛景象,造就了镇中“乡居皆瓦屋,聚落似园林”——时间洗涤了陵阳的“楚汉雄风”,却抹不掉这里的“明清遗韵”。
踏着先贤的足迹和精神,仔细打量如今的陵阳,目下如展一纸月白素笺,沉墨古卷,绛章瑟句,点点落于纸上。由西向南转向东,再经屈原谪居之地进镇中,建于明清年代、散发着历史浓香的“太平山房”“文昌阁”“李氏宗祠”等人文景观和“九华大峡谷”“神仙洞”“礼貌山大峡谷”等自然景观交相辉映,宛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于四周。随处可见的石塔、石桥、石坊、门楼、古道等,仿佛从深谷清涧中走出的一股超尘脱俗之幽深,叫人喜不自胜——步入镇中,建于清代的“宁氏宗祠”,已辟为“天下粮仓”,天下游客络绎不绝;明嘉庆年间建造的“南流石拱桥”高踞古镇老街中心,飞架南北、连接东西,使古镇老街融为一体。立于古桥之上,极目远眺,但见古镇陵阳四周群峰起舞,雾岚缥缈,眼前的农家庭院新颖别致、新式小洋楼摩肩接踵,在万绿丛中,似星星玲珑剔透——“古镇”已由“驿站”变“风景”,“园林”变“花园”;“富贵”也由“镇中”向四周山村拓展延伸。
一生忧国忧民的近“邻”屈原,做梦也不会想到,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接续他的“求索精神”,经过百年求索、百年奋斗,国强民富、民族复兴的目标正一步步接近。
标题导航
- 请到古城和州来
摘要:和县古名历阳,因“县北有历山,县南有历水”而得名。距离历山不远处的汪家山北坡,有个天然洞穴——“龙潭洞”。40多年前,此处出土一具完整的猿人头盖骨化石。经鉴定,属于30万年前旧石器时代,证明长江中下游
- 与屈原为“邻”
摘要:身为皖南陵阳人,每到端午,心中的屈原“情结”就浓厚起来——他流放陵阳9年,曾在陵阳河畔东山湾一棵古老槐树旁(距陵阳汽车站400米)搭棚而居(人民教育出版社80年版《高中文学课本》注释)。据传,此处曾竖
- 古诗里的童趣
摘要:在中国古诗海洋里,以童趣入题屡见不鲜。每每细读,常为儿童的无邪、率真与可爱,忍俊不禁。做家务是孩子成长中的一件乐事。“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宋代诗人范成大的
- 迷人的杨三寨
摘要:夏初,我慕名探访了杨三寨。山寨远看如伞,近看似城,一峰孤耸,四面如削,岩石对峙如笋,矗立天地之间,伟岸挺拔。至今,它仍是未完全开发的处女地。同行的舒城晓天友人介绍:“百善孝为先,杨三美名传。”华东第一
- 热爱陆冠京/提供
摘要:
- 抬阁肘阁:沿淮民间艺术奇葩
摘要:正阳关,一个厚重而充满诱惑的名称,早在东周中期已具雏形,是一座拥有2500多年历史的淮南古镇。正阳关文化底蕴深厚,民间文化丰富多彩,其中最能凸显正阳关民间艺术魅力的是被誉为沿淮民间艺术奇葩的抬阁肘阁,



与屈原为“邻”
期次:第7849期 作者:□赵柒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