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着玻璃,我看着它。
形近正方形,长宽约一米。颜色不是鲜艳的正红,只比赭红略亮,四周边沿都已泛黄,有着明显的岁月痕迹。旗面也非纯红,有细碎的暗花分布其上。最令人惊异的,是其五星的排列位置和我们熟知的完全不同:一颗大五星端居其中,其四角各有一颗小星。且五星的颜色也非耀眼的明黄,它是黄中带灰,类似黄表纸。
这是重庆白公馆里的五星红旗。
白公馆位于重庆沙坪坝的歌乐山上,与渣滓洞距离仅 2.5 公里,《红岩》讲述的就是发生在这里的故事。现在,它们都属歌乐山烈士陵园,是重庆有名的红色旅游景点。
时值溽暑,烈日蒸熏,但来此瞻仰的游客仍络绎不绝。挥汗如雨间,我们拾阶而上,至半山,“香山别墅”赫然入目。导游介绍说,这就是白公馆。原来,这里最初是四川军阀白驹的郊外别墅,此人喜文墨,自诩是白居易的后代,便以其别号“香山居士”为别墅命名。1939年,戴笠花重金将它买下,将这里变成阴森恐怖的监狱,专门用来关押革命者。1943 年,白公馆作为中美合作所第三招待所,里面的“人犯”被移至附近的渣滓洞。1947年,国民党把“重要政治犯”又迁回了白公馆关押,《红岩》的作者罗广斌就曾关押在此。他脱险后创作的小说《红岩》里,有许多人物原型都是关押在这里的革命者,如江姐原型江竹筠、许云峰原型许晓轩、成岗原型陈然以及小萝卜头宋振中等。1949 年 11 月,国民党特务撤退前对关押在白公馆的革命者进行了疯狂的大屠杀,包括罗广斌在内仅 20 余人脱险。白公馆和渣滓洞,被人们称为两口“活棺材”。
走进白公馆院内,眼前出现了一座两层小楼。上下有 10 余间房,每间不超过 10 平方米,都是当时的牢房。现在已改成红岩魂陈列室,以图文的形式展出革命者英勇斗争的事迹。
罗广斌当时被关押在二楼的一间牢房。当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到白公馆时,罗广斌和战友们激动得不能自已,他们用耳语般的声音欢呼,用拥抱和滚烫的热泪宣泄着心中的激情,甚至在狭小逼仄的牢房地面上不断地翻跟头,他们根本无法入睡。尽管牢房里阴暗潮湿,但窗外月色如洗,他们心中更是亮若白昼。大家悄悄地议论着,怎样来庆祝这天大的喜事。
“我们也可以做一面五星红旗!”
“对!对!我们自己做一面红旗!”
罗广斌的提议得到了大家的高度认可。可材料和制作工具到哪找?罗广斌环顾室内——有了!他抓起自己进监狱时带来的那床破旧的红花被面,“唰唰唰”几下,扯出了一个大大的正方形,旗面成了!五角星就用黄色的草纸代替。他们把一块碎铁皮磨成了锋利的小刀,在黄色草纸上刻出了一大四小五颗星。可他们并不知道五星是如何排列的。最终,大家商量后一致决定,大星在正中,四颗小星绕四周,寓意四万万人民紧密团结在共产党周围。他们用饭粒把五颗星牢牢地粘到了红被面上,红旗做成了!
大家把红旗平平整整地放在地面,一个个伸出双手摸了又摸,最后把它藏在了牢房一块地板下。如今,这面红旗收藏于国家博物馆。现在白公馆展出的这面是复制品。
橱窗的射灯投射出温柔的光芒,眼前的这面红旗渐渐地变得越来越鲜艳,它仿佛正在灿烂的阳光下迎风招展。“线儿长,针儿密,含着热泪绣红旗……”耳畔传来了电影《江姐》中《绣红旗》的歌声,眼前却浮现出那群铁骨铮铮的男儿悉心做红旗的场景。他们中间很多人,最终都没有看到真正的五星红旗,但他们用坚定的信念、用不屈的精神、用宝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曲荡气回肠、响彻天宇的英雄赞歌!
这面特殊的红旗,见证了一段峥嵘岁月,传承着一种钢铁精神。它必将穿越苍茫的岁月,永远飘扬在共和国每个人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