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人日报社

2022-11-07
报刊:安徽工人日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素面秋天

    摘要:因为皮肤过敏,脸上起了几处疱疹,除了给脸部喷点水,不能涂任何化妆品,所以近来我是素面朝天。这让我一开始很不习惯,甚至害怕走出家门,去面对外界的目光。当我放弃涂抹,素颜出镜,在面对别人和平常一样的眼光时

  • 浓秋未品已立冬

    摘要:江淮地区的秋天向来是很短暂的。夏天像一位爱拖堂的老师,任凭下课铃响了许久,他就是不宣布下课,让学生急得直跺脚。冬天呢,也像一位非常敬业的老师,上课铃声未响,他已到了教室门外,等候进堂上课。朔风始起,万

  • 向着光的方向

    摘要:周四早上,我如往常一样,准备去单位上班,可一出单元门便看到小区大门被封控了。走过去,门卫很礼貌地对我说,小区封了,人员只进不出。我并不感到意外,因为此前官媒已经公布周边地区出现疫情了,为了尽快清零,作

  • 皖水一掬天际宽

    摘要:皖水的可喜之变,“皖公”——看在眼里。在潜山市东大门,一尊巨型“皖公”雕塑巍然凝望。皖公是春秋时期皖国的君主,山(天柱山)称皖山,水(皖河)称皖水,都城称皖城,安徽简称“皖”也源于此。顺着这位“安徽之

  • 白公馆里的五星红旗

    摘要:隔着玻璃,我看着它。形近正方形,长宽约一米。颜色不是鲜艳的正红,只比赭红略亮,四周边沿都已泛黄,有着明显的岁月痕迹。旗面也非纯红,有细碎的暗花分布其上。最令人惊异的,是其五星的排列位置和我们熟知的完全

放大 缩小 默认

皖水一掬天际宽

   期次:第7953期   作者:□潘艺

皖水的可喜之变,“皖公”——看在眼里。

在潜山市东大门,一尊巨型“皖公”雕塑巍然凝望。皖公是春秋时期皖国的君主,山(天柱山)称皖山,水(皖河)称皖水,都城称皖城,安徽简称“皖”也源于此。顺着这位“安徽之祖”的目光望去,一条清澈的河流恬静地流淌着,这是多情的“皖水”,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的爱情故事,就发生在皖水岸边。

皖水,发轫于岳西县黄沙岭,一路跌宕而来,一路迤逦而去,流经潜山市龙潭、梅城、余井、油坝等乡镇,与长河、潜水汇合,入皖河,至长江。在潜境内,皖水河道总长55.7公里。皖、潜两水如双臂,环抱潜山市梅城,潜山人爱称“母亲河”。

午后踏秋,我访久违的皖水。及至堤坝,回首瞻望,“皖公”庄重慈爱。坝顶防汛通道,不见昔日坑洼泥泞,5米宽的黑色柏油路,蜿蜒几十里,一头扎进大山,一头探至皖河。

车轴寺、余井大桥横亘皖水之上,河边滩地华丽转身为公园。“清秋霜未降,乌桕叶先红”,河滩阳光富足,乌桕甚是欢喜。秋渐深,叶已红,引人瞩目。几排水杉,“高立浊水中,人生本不同”。硫华菊一片片地开在杉脚下,一根根茎顶着一朵朵大花,在风中摇曳着野性的美,“行行无长物,粲粲只黄花”……

早年间,河水枯竭,河滩裸呈。东一处西一处,采砂机具高耸;东一块西一块,农作物抢占地滩;东一片西一片,垃圾随处可见。岸边违建林立,河床下降,河道淤塞,城镇污水、养殖污染的侵蚀,皖水“病”了。

“皖水堤防两次因‘病’崩溃。”潜山水利“土专家”王启才记忆犹新,“2005年9月,油坝三角堤溃口;2016年6月,油坝桑树堤决堤。想想那场景都后怕,皖水咆哮激愤,狂怒不止。”

痛定思痛,治水的担子沉甸甸。2020 年,皖水综合治理迈出了第一步。如今,一期工程已发挥效益,二期建设加速奔跑,三期翘首以待。

王启才笑着形容,皖水岸线57公里堤防穿上铠甲,不惧洪水猛兽的尖利爪牙了。他如数家珍,皖水河道疏浚了,河道内所有预制场、畜禽养殖场都被清除,新建湖田、皖水阁、马咀拦河堰,加固乌石堰拦河堰,把水攒起来,用在刀刃上。城区防洪标准提高到50年一遇,皖水吃了定心丸,治水人悬着的心落下来。

溯河而上,田畴金灿灿,大堤柏油路像黑色玉带,一路串起泓碧悠长,草木葳蕤。

皖水上游建了梯级电站,如龙潭乡雷公井水电站,开发电能,作用巨大。今年的旱少有,不少河湖变成“可胡”,断了流。雷公井电站的截流河段,水却长流,多么可喜的变化!同当地的一位老人攀谈,他说电站下游建了调节池,提水量水质,电站常下放生态流量,水回归了。老人掬一捧皖水,敷在脸上,清爽怡人,眼角的鱼尾纹生动起来。

皖水在龙潭湖田村急拐弯,湖田堰建在臂弯处。翻板闸正放水,听一旁河长惊叹,双手比划,一条大鱼浮游而下,总有二三十斤。湖田景色瑰丽,河长指点说,东有引珠球,南边狮子山,西方锣鼓奏,北面仙人正过桥,可谓“一水尽连天际碧,群山秀向雨余青”。

乌石堰远近闻名,始建于汉献帝建安十九年(214年),有“金堤石渠”之称。经多次修损,现为混凝土实体堰。这堰似一位长者,自远古走来,和蔼敦睦,水韵生动。站在堰边,我总有一种感动,总想拜一拜,敬千年沧桑,敬人间正道。

自乌石堰出山,皖水流入圩畈区,河道敞开了怀。新建的皖水阁拦河堰,引水入圩,灌溉两岸万亩农田,大快粮农心;引水入城,活水连通城区水系,大快市民心。

治水的步伐,永不停歇。回首来路,禁采、拆违、截污、护鱼、亲鸟,“五保”有力;固堤、蓄水、畅路、绿岸,“四建”补短。眼瞅着河水清回来,鸟儿飞回来,鱼儿游回来。

“皖公”见证,母亲河清、畅、绿、美,像一道光,一扫过往阴霾,照亮粼粼清波。防洪、供水、灌溉、生态、旅游的叠加效益日显,浪花雀跃,奏响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动人乐章。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 2025 安徽工人日报社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