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集聚全员合力开展创新创效活动,马钢和菱实业公司引导职工立足岗位深耕现场,着眼小处寻良方,通过积极挖潜攻坚和实施降本增效,取得了创效降耗双收益。
设备“特护”喜结硕果
在做好日常保产运维工作的同时,该公司包装分厂积极引领职工立足本职岗位,深挖隐藏降本点,降低材料消耗,精打细算“过日子”。在党员攻坚团队的带领下,分厂职工用精益思维对标找差全自动钢带打捆机,对每一台设备、每一个包装作业环节进行自查自纠,持续深入找问题,想办法,拓展降本空间。
针对自动打捆机带头重叠距离过长,不符合工艺要求,造成钢捆带浪费的现状,分厂精益攻坚团队通过观察和思考,确立了以缩短穿带重叠长度来避免钢捆带材料浪费的思路,并围绕难点和寻找突破口,集聚众智觅得改善“良方”。通过采取在打捆机中速电磁阀处新增节流阀,调整进气量和给设备减速来缩短穿带重叠长度,将自动打捆搭接量降低 20 厘米的方法进行技术改造。
仅此一项微改善,一台打捆机就可以减少使用打包钢卷 24000 卷,实现年度降本 24万元,两条热轧产线每年可节约包装费用48万元,而且这个精益改善方法不仅可用于热轧2250线自动打捆机,也可用于其他各区域自动打捆机。
行车维保精耕细作
陈爱民是该公司行车二分厂一名作业长,扎根行车一线三十年,练就一身过硬本领和绝活。在做好日常保产操作的基础上,他积极组织作业区职工围绕影响设备稳定高效运行的“瓶颈”,持续开展技术创新、小改小革和微改善等活动。
为了进一步提升创新创效成果,陈爱民牵头建立了创新工作室,带领团队成员围绕行车安全稳定运行和工作重点、难点,开展系统性优化和攻关,先后解决方坯运行中脱落,舱门自行脱开,行车突发跳电、钢丝绳更换效率低等 30多项难题,取得公司以上级岗位创新成果 15 项,同时拥有发明专利 5 项,实用新型专利 21 项,并提炼先进操作法 21 项;申报技术秘密 6 项。他还带领身边职工踊跃参与“献一计”活动,共报送 50 多条合理化建议,其中获“宝武银点子”2条,“好点子”6条。
设备升级节约人力
经过长期持续努力,该公司包装分厂成立的设备维护青工团队先后实施了设备结构、信息化、自动化升级,并对部分生产工序进行了改进,用新设计制作的设备进行人员替代,不仅实现了设备效率、能力、稳定性的持续提升,而且有效地降低了人员的劳动强度,减少了工人数量。
热卷包装所需要的喉箍在现场使用前,均需要专用设备进行预弯曲。原先预弯曲仅能通过简易的设备进行人工弯曲,手动操作不仅效率低下,而且每次弯曲都需要 2人相互配合,费时又费力。团队成员经过反复研讨论证和设计,制作出一种热轧喉箍预弯曲专用设备。该设备既能够进行自动弯曲度调整,又可以结合操作人员的个人能力,进行预弯曲设备速度调整,同时具备了正反预弯曲功能,不仅提高了预弯曲操作的工效质量,也减少了职工劳动量。
这项技改项目成果现已推广使用,和以前相比,设备效能提升近 30%,可直接减少近 3 人的劳动量,每月可回收再利用钢制品约 4 吨,每年可节约人力和物料成本约 20 万元。(张维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