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人日报社

2022-11-14
报刊:安徽工人日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工匠开课堂职工学技忙

    摘要:“井下检修电源开关,大家要一定按流程来,注意细节。一个头发丝粗细的小线头,都可能酿成整个生产系统跳闸事故。我们要按《检修八步法》,从源头杜绝隐患……”11月10日下午,在中煤矿建三十工程处阴湾煤矿“崔

  • 工地版“摩斯密码”

    摘要:“我敲扳手一声,升油缸,两声则是油缸降……”日前,中能建安徽电建一公司甘肃正宁项目塔吊安装作业小组现场交底时,小组负责人罗勇说:“特殊时期,咱们用敲击扳手来沟通吧。”疫情防控要求作业间距保持1米以上,

  • 铜陵有色动力厂:智能助推“动力”

    摘要:“现在这个远程控制系统真好,能看到现场的状态,可远程操作,操作只要点点鼠标,再也不用跑上跑下,给我们减轻了工作量!”这是铜陵有色动力厂制水操作工老胡的真切感受,他已在这岗位上工作了近20年。11月初,

  • 开足马力生产外贸冬装

    摘要:近日,肥东县响导乡宇新服装有限公司就业帮扶车间,工人加紧赶制外贸冬装。连日来,该公司来自新西兰、英国、加拿大、智利、秘鲁等国的外贸冬装订单量增加,企业开足马力生产,保障及时供应市场。该帮扶车间吸收了当

  • 集思广益创新多降本增效有收获

    摘要:为集聚全员合力开展创新创效活动,马钢和菱实业公司引导职工立足岗位深耕现场,着眼小处寻良方,通过积极挖潜攻坚和实施降本增效,取得了创效降耗双收益。设备“特护”喜结硕果在做好日常保产运维工作的同时,该公司

  • “云上孤勇者”——塔吊女司机梅源

    摘要:编者按:青春由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新时代青年正以多元的方式绘就绚烂的青春画卷,谱写精彩的奋斗篇章。本报即日起推出“新时代青春故事”栏目,聚焦各个行业各个领域的青年群体,讲述他们的奋斗故事。来

放大 缩小 默认

集思广益创新多降本增效有收获

——马钢和菱实业公司职工创新创效侧记

   期次:第7958期   

为集聚全员合力开展创新创效活动,马钢和菱实业公司引导职工立足岗位深耕现场,着眼小处寻良方,通过积极挖潜攻坚和实施降本增效,取得了创效降耗双收益。

设备“特护”喜结硕果

在做好日常保产运维工作的同时,该公司包装分厂积极引领职工立足本职岗位,深挖隐藏降本点,降低材料消耗,精打细算“过日子”。在党员攻坚团队的带领下,分厂职工用精益思维对标找差全自动钢带打捆机,对每一台设备、每一个包装作业环节进行自查自纠,持续深入找问题,想办法,拓展降本空间。

针对自动打捆机带头重叠距离过长,不符合工艺要求,造成钢捆带浪费的现状,分厂精益攻坚团队通过观察和思考,确立了以缩短穿带重叠长度来避免钢捆带材料浪费的思路,并围绕难点和寻找突破口,集聚众智觅得改善“良方”。通过采取在打捆机中速电磁阀处新增节流阀,调整进气量和给设备减速来缩短穿带重叠长度,将自动打捆搭接量降低 20 厘米的方法进行技术改造。

仅此一项微改善,一台打捆机就可以减少使用打包钢卷 24000 卷,实现年度降本 24万元,两条热轧产线每年可节约包装费用48万元,而且这个精益改善方法不仅可用于热轧2250线自动打捆机,也可用于其他各区域自动打捆机。

行车维保精耕细作

陈爱民是该公司行车二分厂一名作业长,扎根行车一线三十年,练就一身过硬本领和绝活。在做好日常保产操作的基础上,他积极组织作业区职工围绕影响设备稳定高效运行的“瓶颈”,持续开展技术创新、小改小革和微改善等活动。

为了进一步提升创新创效成果,陈爱民牵头建立了创新工作室,带领团队成员围绕行车安全稳定运行和工作重点、难点,开展系统性优化和攻关,先后解决方坯运行中脱落,舱门自行脱开,行车突发跳电、钢丝绳更换效率低等 30多项难题,取得公司以上级岗位创新成果 15 项,同时拥有发明专利 5 项,实用新型专利 21 项,并提炼先进操作法 21 项;申报技术秘密 6 项。他还带领身边职工踊跃参与“献一计”活动,共报送 50 多条合理化建议,其中获“宝武银点子”2条,“好点子”6条。

设备升级节约人力

经过长期持续努力,该公司包装分厂成立的设备维护青工团队先后实施了设备结构、信息化、自动化升级,并对部分生产工序进行了改进,用新设计制作的设备进行人员替代,不仅实现了设备效率、能力、稳定性的持续提升,而且有效地降低了人员的劳动强度,减少了工人数量。

热卷包装所需要的喉箍在现场使用前,均需要专用设备进行预弯曲。原先预弯曲仅能通过简易的设备进行人工弯曲,手动操作不仅效率低下,而且每次弯曲都需要 2人相互配合,费时又费力。团队成员经过反复研讨论证和设计,制作出一种热轧喉箍预弯曲专用设备。该设备既能够进行自动弯曲度调整,又可以结合操作人员的个人能力,进行预弯曲设备速度调整,同时具备了正反预弯曲功能,不仅提高了预弯曲操作的工效质量,也减少了职工劳动量。

这项技改项目成果现已推广使用,和以前相比,设备效能提升近 30%,可直接减少近 3 人的劳动量,每月可回收再利用钢制品约 4 吨,每年可节约人力和物料成本约 20 万元。(张维忠)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 2025 安徽工人日报社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