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成功的人,应该有“度”:能大度、讲适度、有风度。
能大度。很多寺院的弥勒佛像都有一副对联相伴:“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世间可笑之人。”启迪人们宽容的心灵。
“大肚”就是一个人的度量,指的是容人之量。作为社会的人,应有一种相容性。这种相容性首先体现在容言上,既要容人家说话,又要容人家说的话。容言才能广开言路、集思广益;还体现在容事上,不能只容利己的事,不容利他的事,不管什么事都能装在肚子里,然后一件件分轻重缓急来处理;相容性最难是容人上,能否容人,事关一个人的得失成败。《三国演义》中,周瑜不容诸葛亮,而被活活气死。相反,李世民能容魏征前嫌,加以重用,成就了贞观之治。容人才能得人心,才能为他人所容。容言容事容人乃大气大度、豁达开明者的风格。
讲适度。孔子曰“过犹不及”,就是做人处事要讲究一个“度”。说话要有度,有多少本来以为搞不定的事,却因出面办事的人言语得当,而顺利达成共识。领导有什么错失,你要劝谏,说话适度,才易被接受。如果一上来就直击要害,上纲上线,不给领导面子,恐怕效果不会好。这方面,古人就很聪明。谷那律,贞观 中 为 谏 议 大 夫 。 永 徽 中 ,尝 从 猎 ,途 中 遇雨。高宗问:“油衣若为得不漏?”对曰:“能以瓦为之,不漏也。”谷那律“以瓦为之”的对答,颇见机智与胆识。油衣不漏,需以瓦覆,但覆瓦何以行走?更谈何骑马打猎?此话的潜台词是:若要油衣不漏,就别出来打猎。皇帝打猎属于娱乐活动,极易劳民伤财,万一沉迷于此,难免玩物丧志。谷那律从油衣不漏说起,有这个前奏曲,皇帝就乐于接受了。还有大家熟悉的《触龙说赵太后》劝其子为人质换齐国搬救兵,因话说得适度,而起到劝谏效果;处事也要有度,掌握分寸,过分了,往往事与愿违。三国时,刘备为报关羽被杀之仇,举国之力伐吴,不顾联吴抗曹之大局,遭“火烧连营七百里”的惨败。说话不过满,办事不过绝,交友不过密,喜怒不过头,名利不过贪,张弛有度,适当而行,留有余地,也是人生智慧。
有风度。当年,曹操统一北方后,接见匈奴使者时,觉得自己长相有点丑陋,无法有效震慑匈奴人,便将声姿高畅、眉目疏朗的臣子崔琰召来,要他代替自己端坐接受使者拜贺,而曹操则扮侍卫模样,持刀挺立坐榻旁。接见完毕后,曹操派人问使者对曹操的印象,使者回答说:“魏王俊美,丰采高雅,而榻侧提刀的那个人气度威严,非常人可及,是为真英雄也!”这就是以风度辨人。风度无关职务高低、地位尊卑、处事大小。日常生活中,乘公交车,主动给老弱病残者让座;进阅览室,轻手轻脚,不大声喧哗;到公共场所,不随地吐痰、乱扔纸屑;赴宴会见客人,着装整洁、举止礼貌,就是一种风度。抗险救灾、扶贫济困,能挺身而出、慷慨解囊,更是一种风度。所谓风度,不仅指人的相貌、服饰、言辞美,更重要的在于反映一个人内心世界的气质美,是一个人思想修养、文化修养的外在表现。一个有风度的人,像冬天里燃烧的一把火,夏天里吹来的一缕风,战场上举起的一杆旗,有种一呼百应的号召力、凝聚人心的吸引力、潜移默化的感染力。一个待人接物有风度的人,人们才会有风度地对待他,并发自内心地尊重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