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人日报社

2022-12-05
报刊:安徽工人日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碗舀日子

    摘要:碗,就像小体量的故乡。日子不绝如缕,入了碗,就是一粥一饭,一羹一汤,一茶一饮,一聚一散,一来一往。真格儿,杯中乾坤大,碗里岁月长。日子的鲜香浓郁和清汤寡水都在碗里,心底的苦辣酸甜和希望憧憬也在碗里,你

  • “过冬利器”

    摘要:一棵树,遇到了冬天,知道得舍放弃负担。舍掉繁花,褪尽绿叶,树便能安心积蓄力量。等到来年,春风拂过,花叶便应声而出,又是一个璀璨的轮回。一段水,遇到了冬天,知道如何减缓消耗。流水潺潺,流淌进了严寒的冬日

  • 钱钟书道歉

    摘要:钱钟书在《论交友》一文中曾说过:“在大学时代,五位最敬爱的老师都是以哲人、导师而更做朋友的。吴宓先生就是其中一位。”作为钱钟书恩师的吴宓,学贯中西,融通古今,是著名的国学大师。青年时期的钱钟书,恃才傲

  • 中国画

    摘要:

  • 坝上街明天会更好

    摘要:国际化巨浪铺天盖地,席卷而来,旧城改造,梨花带雨,日新月异。安徽合肥市妇孺皆知的坝上街像一面旗帜,迎风而歌,桀骜不驯地站在南淝河岸边,渗入老合肥人心底。坝上街位于古城合肥威武门外(现孝肃桥)的南淝河岸

  • 一位烈士遗孤的尘封记忆

    摘要:家住合肥庐阳亳州新村80岁高龄的鲁淑英,整天乐呵呵,说起话来语路清晰,浓厚的北方口音透出几分韧劲。本姓王,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烈士遗孤。汉奸恶霸的“黑阎王”1942年深秋,鲁淑英只有7个月大的时候,

放大 缩小 默认

碗舀日子

   期次:第7973期   作者:□米丽宏

碗,就像小体量的故乡。

日子不绝如缕,入了碗,就是一粥一饭,一羹一汤,一茶一饮,一聚一散,一来一往。真格儿,杯中乾坤大,碗里岁月长。

日子的鲜香浓郁和清汤寡水都在碗里,心底的苦辣酸甜和希望憧憬也在碗里,你的老根儿、做人规矩、情感最初营养……一只碗最清楚。

记忆里印象最深的,是幼时的粗瓷蓝花碗。那几个碗,口儿张得特大,墩在饭桌上,像小小的斗笠。微灰的瓷质里,有点沙粒的影子。父亲那只大海碗,要精美些,碗肚上几笔茎叶,托出一朵粗糙的兰花。盛饭的时候,大海碗排在最前面,像个大人物,率领一溜小兵。

那时最好吃的饭,是油葱泼面。娘做的手擀面,匀溜整齐,一筷挑起来,堆满一碗;但并不是所有的碗都有满满的面条。娘总说:“先尽着你爹吃,他在地里做活,苦。”因此,第一碗饭,会盛在那只大海碗里,上头覆着碧绿油亮的葱花。我们的小碗里,多的是汤,少的是面。娘的碗里,天光人影,几乎看不到面条。在饭的香气里,眼巴巴等爹,等他端起大海碗,我们才动筷子。爹在动筷之前,照例用目光扫视一遍饭桌,然后一筷子一筷子,挨个儿夹一些面条到几个小碗里。

百姓人家的饭桌上,各有规矩。我的爹娘总是教导三个儿女:碗是吃饭的家当,必须慎重以待:吃饭喝汤,要两手端碗;碗不可敲,筷不可立;饭桌上不可声粗力壮。

家里遇到啥难事儿了,爹娘会在饭桌上低低商议,碗也听,我们也听。每次爹都会说:天大的事,也大不过吃饭。没事儿,吃过饭再想办法。如果是仨孩儿做了啥不体面的事,爹就变了说辞:自古理儿比饭大,捋清了再吃饭。

那个年代的碗里,都没啥油水。烧烤煮烩的醇浓鲜咸,蒸酿煨炖的酸辣回甘,只有年节里,才有那么几回。但所有的碗里不缺的,是细水长流的温情。四邻八舍过红白喜事儿,要借碗去摆席面,“八大碗儿”嘛,岂能缺碗?乡村宴席就是“百碗会”。我家的碗,看上去还算体面,起码没有豁口儿和裂缝,这是娘爱惜的结果。

我家的兰花碗,还接济过逃荒要饭的、说书唱戏的、崩爆米花的、锔碗锔盆的、赊小鸡的……娘总会盛一碗热汤,送到门外,倒在他们的家伙什儿里。邻村的人来赶集上庙,口渴了,上门讨水喝,娘也会毫不犹豫拿出兰花碗,倒一碗热水,端给人家。娘说,在外的人张个口不易,一碗汤一碗水,就能帮上忙,这是碗给咱挣福气!

日子不绝如缕,一碗碗舀起来,汤汤水水过去了几十年。娘家的碗,已换过好几批。大的换成了小的,粗瓷的换成了细瓷的;金边的、透影的、仿景泰蓝的……青瓷如玉,白瓷胜雪。碗,不仅是餐具,还是生活的艺术和情趣。碗里的内容也变了。清汤寡水变做了浓油赤酱,萝卜白菜换成了地鲜山珍。野菜嘛,也有,那是为调剂一下油腻腻的肚肠。用餐的人,少了饕餮的急迫相,多了朗朗的谈笑声。

但碗,始终是一个小体量的故乡。它朴素、谦卑、沉默,宽容,盛装着一些永远不变的 东 西 。 是 什 么 呢 ?是日出日落,是岁月真情,是养人的爱。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 2025 安徽工人日报社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