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寒潮来袭,气温骤降。截至 12 月 3 日,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数千条人工繁育的扬子鳄全部平安“入住”暖房,开启暖和舒适的越冬生活。至此,历时5天的2022 年扬子鳄越冬转场宣告结束。
扬子鳄与大熊猫一样,享有动物界“活化石”之称。扬子鳄作为我国特有的珍稀物种,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扬子鳄是唯一具有冬眠习性的鳄类,每年 12月到次年 3 月进入洞穴冬眠,其冬眠温度一般在 8℃到12℃之间。由于池内扬子鳄数量多、密度大,加上扬子鳄无法自主筑洞,保护区便通过人工转场的方式辅助其冬眠。次年 3 月 25 日左右,当室外温度达到 20℃至 30℃时,扬子鳄才会告别冬眠,回归户外。
“扬子鳄进入暖房之前,我们先要把池里的扬子鳄打捞抓捕上岸,装车运送到人工越冬房前,对满身泥泞的扬子鳄逐一清洗、体检和消毒,然后放入暖房池内。这样,才能保证扬子鳄在冬眠恒温室内不会相互传染。”保护区工作人员介绍,进入初眠状态的扬子鳄,全都停止进食,只喝少量的水。扬子鳄冬眠期间,工作人员会定期清洁室内卫生,按时喷水增湿,定期实施消毒,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确保每一条扬子鳄安然越冬。
“2021 年,保护区启动扬子鳄人工繁育设施升级改造就地越冬项目,总投资 1615 万元。该项目建成后,扬子鳄可以在冬天直接从饲养水塘爬到人工洞穴就地冬眠,最大限度地满足扬子鳄冬眠需求。”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夏同胜介绍说,目前,保护区就地越冬项目主体工程已基本竣工。这也意味着保护区 2022 年的扬子鳄规模转场将成为最后一次冬季“大搬家”。
(曹光鑫 夏同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