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工作关系,我们来到西藏山南玉麦。
“家是玉麦,国是中国。”在海拔 3600 多米、每年大雪封山半年多的边境高原上,西藏山南市隆子县玉麦乡牧民卓嘎、央宗姐妹,几十年来以放牧巡逻的方式守护数千平方公里的国土,国旗挂遍走过的每一条高原路。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卓嘎、央宗姐妹的回信中提出,希望她们继续传承爱国守边的精神,带动更多牧民群众像格桑花一样扎根在雪域边陲,做神圣国土的守护者、幸福家园的建设者。
玉麦曾经有70多户160多口人。由于种种原因,一度只剩下桑杰曲巴老人和两个女儿卓嘎、央宗,成为玉麦人口最少的乡。他们以羸弱的身躯,坚守 32年,成为共和国最前沿的盾牌。
随行的隆子县珞巴族女县长,一路上给我们讲玉麦的故事。
玉麦乡虽名为玉麦,但这里既没有玉石,也没有麦子,青稞不结籽,土豆长得只有拇指大,所有的粮食都要从山外运回来。刚去玉麦工作的干部,大都没有囤积食物意识。遇到大雪封山,物资一时供应不上,只好把平时随手扔到垃圾堆里的过期食品,捡回来吃。
玉麦的警民、军民关系特别和谐,不论是谁去隆子县城,行李再繁重,都会帮忙带些蔬菜翻山越岭回来。
在柏油路没有修通之前,玉麦经常大雪封山。有一位玉麦乡长上任时,把背包搂在胸前,仰面一路滑雪下山。
从扎日乡到玉麦,是重重叠叠的大山。从219国道一个分岔口钻进去,一座又一座大山矗立在眼前,好像永无尽头。山脚下天空晴朗,蓝天如洗,云朵像温柔的小羊,在天空悠然徜徉。随着海拔的逐渐升高,群峰耸峙,白雪茫茫,云幛涌起,刀劈斧砍一样的山谷,从上往下俯瞰,坐在外侧的我心惊肉跳。而轻车熟路的次旦扎西师傅,从容地操纵着方向盘,向着4627米的日拉山口疾驰而去。
沿途,不时有铲雪的推土机等大型机械停在路旁,以及山坡上随时滑落的大小石块。每隔一段距离,都有正在建设的观景台。这些精心设计的观景台,有的观雪,有的赏林,层次清晰,定位分明。最著名的日拉山口观景台气势浑厚,站在上面,放眼望去,雪山渺远,白雾茫茫,凭栏伸脚,感觉踩碎了一片云。雪花在空中飞舞,刺骨寒风吹在脸上如刀割一般,刺激着鼻腔。山在这里,玉麦在这里,我们来了!
只有亲身翻过日拉山,才会真正体会到玉麦的偏远与崎岖。当年卓嘎一家人,以及后续的守护者,是何等的勇气和毅力,战胜多少难以想象的困难,坚守着数千平方公里的国土啊!我们怀着敬仰的心情,去拜访“时代楷模”卓嘎、央宗,聆听姐妹俩的英雄故事。
卓嘎生于1961年9月,而央宗生于1963年6月。姐妹俩都是中共党员。卓嘎说:“以前父亲巡边的时候,一路走一路挂国旗,按照他当年的习惯,我们也一直这样做。”卓嘎记得,每年冬天都是最难熬的时候,大雪封山半年之久,雪厚得没过膝盖,可以说是交通断绝,有时吃饭都成问题,年少的卓嘎和妹妹央宗劝过父亲不要再回玉麦,但父亲桑杰曲巴告诉女儿们:“如果我们走了,这块国土上就没有人了,那么谁来放牧守边?”
“于是我们都嫁在玉麦,向阿爸发誓,一生守在玉麦,让五星红旗永远在我们祖祖辈辈放牧的土地上飘扬。”央宗说。
值得一提的是,央宗的儿子索朗顿珠是玉麦的第一代大学生,也是如今的玉麦村第一书记。他说:“如今的玉麦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道路平整,屋舍俨然,学校、超市、民宿、餐馆、广场等错落有序,常住人口增长到 260 多人。但有一样却始终未改变,那就是放牧守边,这是每个玉麦人心中的职责。”
永生永世,家是玉麦,国是中国。他们像一朵朵扎根冰雪的格桑花,用最质朴的方式和情感,表达着对祖国深沉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