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是一座有戏的城市。安庆人说话甜润清婉,如戏曲中的道白。安庆方言的特色之一就是语音平缓,很少出现高低陡峭的跳跃音律,安庆方言的柔美决定了黄梅戏唱腔的婉转流畅。
几年前,看韩再芬主演的黄梅戏《徽州女人》,感觉韩再芬是用心用情在刻画剧中人物,当最后一句道白:“我是你家伢子的姑姑。”全场掌声雷动。这句道白精彩呈现徽州女人的凄苦、辛酸、包容、慈悲,是全剧的点睛之笔,被韩再芬诠释得淋漓尽致,让观众揪心、泪流、震撼。
黄梅戏是地方戏。地方戏中有风土,它深植人民心中,流传在民间巷里。一曲黄梅响,满城流清韵。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明快活泼,质朴细致。那台上的女角,是邻家阿姐、隔壁小妹,那样可亲,那样动人,那样深情。她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直击人心。早于唐代,黄梅采茶歌就很盛行,经宋代民歌的发展、元代杂剧的影响,逐渐形成民间戏曲雏形。至明清,黄梅县戏风更盛,黄梅戏前身即采茶调、采子、黄梅调等,后称黄梅戏。
春日,古旧的木窗,青花瓷碗里栀子花含苞待放,桃木镜子里,一张青春洋溢的脸,荡漾着舒心的笑。她轻轻地哼着黄梅戏,兰花指缓缓伸出,婉转轻快的音符慢慢流淌,活泼、明快,如一股山野中吹来的风,带着幽兰的清香,带着山风的清逸,带着汉唐古风。
她叫胡普伢,1866 年出生安庆新仓镇胡厂畈,是黄梅戏最早的女艺人。“小女子生来命运薄,朝朝暮暮受折磨。挑花绣朵奴未学,舂碓挨磨是奴的生活……”戏里的苦媳妇是她的写照。她唱一次哭一次。她原是童养媳,丈夫是个智力障碍者,婆婆对她严厉、苛刻。从小就喜欢唱山歌的胡普伢,跟着村里的戏班子学戏,别人记不住词,她却一学就会,唱得有板有眼,婉转动听。后逃离家庭,前往望江拜蔡仲贤学戏,随后辗转怀宁、潜山、桐城、贵池等地演唱黄梅戏,成了职业的黄梅戏艺人。
太湖县晋熙老街,是一座千年古城。黄梅戏演员马兰就出生在老街的一座四合院里,从小就喜爱黄梅戏的马兰,展现了对黄梅戏极大的天赋和兴趣。她苦练基本功,在 13 岁时,马兰以优异的成绩进入了安徽艺术学院,后顺利分配到了安徽省的黄梅戏剧院。来到剧院仅仅一年,马兰被单位派到香港演出黄梅戏《女驸马》,这场戏让她在圈里渐渐有了名气。1988年,马兰出演的电视剧《严凤英》爆火,她的事业走上了巅峰。
京剧力求色彩艳丽旖旎,黄梅戏更像一汪氤氲山岚,缭绕缠绵、缱绻万千,于清秀淡雅中慢慢渗透出万紫千红。黄梅戏真实质朴,演员着装清丽。小生眉眼上扬,眉峰微聚,风神俊秀,清俊佳绝。主演《天仙配》的王少舫,把忠厚、老实的董永演活了。花旦眉目传情,顾盼之间,自然一段潋滟风流。一如饰演七仙女的严凤英,情感真挚,性格鲜明,唱腔优美动人。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从今再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这首家喻户晓的黄梅调,从早春的采茶山上唱起,如百鸟朝凤;唱到夏日幽长、秋风古意,如长江之水,源远流长,蜿蜒不断;冬日雪落,炭火瓦钵,寻常百姓家,男耕女织的生活,才是令人向往的。有戏的生活,韵味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