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家乡,人们习惯将立春这一节气称为“高春”。“高”字,充分体现了立春在二十四节气中的重要地位。每一个节气的计算都是非常精确的,例如今年的立春是 2 月 4 日 22 时 58 分39 秒,那一刻,乡亲们会在八仙桌上摆上果盘和热茶,再选一挂最大的鞭炮燃放,谓之“接春”。俗语说“立春大于年 ”,家 乡 的 立 春 不 但 有 各 种 节 庆 活动,在饮食方面也颇有讲究,吃年糕便是其中一项习俗。
立春吃年糕与吃春饼一样,其意义皆为“咬春”。家乡的年糕一般用籼米粉和糯米粉纯手工制成,不加糖,一甑一块,蒸好后为四方形。根据饭甑的大小,长宽约为 30 厘米,厚六七厘米,冷却后切成条状,放在大缸内,用井水或泉水浸泡,可保存数月。在我的家乡,立春是必须要吃年糕的。最寻常的吃法是从缸内捞出年糕,切成小条,倒入茶油,与青菜一起炒,一清二白,原汁原味;讲究一些的,以蜜糖煎糕,金黄与洁白相互纠缠,反复在口中咀嚼,香甜软糯,回味无穷;也有的人家用豆干、荠菜、野蒜和春笋炒年糕,不加半滴荤油,一碗春意,同样诱人。
年糕还有种吃法,那就是切成片,架在两根细木棍上,在炭火上慢慢炙烤,变软后便可食用,方便快捷。喜欢吃辣的,将鲜红的辣椒酱涂抹在烤好的年糕上,吃起来香辣可口。如今,人们立春野炊时,会用便携式烤炉烤年糕,配上其他食物,迎接春天的到来。
小时候父母离异,我跟着父亲生活,忙于生计的他往往没时间做年糕。好在姑妈会在立春时拿些年糕给我们,虽然不多,但我至今还记得那香甜的滋味。坐在火桶上取暖时,我会在火桶的铁架上放几片年糕,烤到香气四溢,并不急着吃它,而是让它在火桶里继续烤着,直至表皮被烤得焦黑。吃的时候,只需将那一层薄如蝉翼的焦皮剥去,里面依然白嫩香软。
如今,每逢立春,我总会想起姑妈手挽竹篮,从篮子里拿出年糕来给我们的情景。在我心中,家乡的年糕不仅仅是一道特色美食,更饱含着浓浓的亲情与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