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了岳西县城,车子便沿着西北方向行驰,在皖鄂两省三县(岳西、霍山、英山)交界处山路上穿行。大约行了55公里,越来越深入大山深处,越来越接近包家乡的鹞落坪村。我们拜访的鹞落坪村,并不是一个寻常的山村,它是原红二十八军军政旧址,现为国家 AAA级景区。
一路上,看青山隐隐,峻岭回环往复,溪谷萦回,茂林修竹,尽是皖西南的灵山秀水。群山之中却见一块平坦之地,一栋房屋卓然。房子坐东朝西,一进两厢三合院式布局,房屋 13 间。双坡屋面,悬山顶,小青瓦,夯筑墙,三合土地面。这就是传说中的聂家老屋。它始建于 1923 年,是乡绅聂在思的家,原中共鹞落坪区委书记聂在忠的住宅。早在1933年8月,高敬亭率红军一部进入鹞落坪,曾安营于聂家老屋。
1934 年 11 月,中共鄂豫皖省委按照中央军委的指示,率红二十五军撤离鄂豫皖根据地。根据省委长征前留下的指示信,1935 年 2月,省委常委、皖西北道委书记高敬亭在岳西县凉亭坳第三次组建了红二十八军,继续坚持大别山的革命斗争。那是1935年的夏天,高敬亭率红二十八军转战大别山,进入鹞落坪。他见这里崇山峻岭,山高林密,易守难攻,便决定在此建立根据地。值得称道的是,这里还有良好的群众基础。聂在思是个开明的乡绅,一家人都为红军服务。大儿子聂长和明为甲长,暗中为红军便衣队提供情报,筹办了红军商店。二儿子聂长荣、大孙子聂家政,积极为红军买粮、买药,做了很多细致的工作,高敬亭得以常住聂家老屋养病。
山林医院、红军被服厂、小型修械所和红军商店陆续被建立,鹞落坪成了红二十八军大本营和中心游击根据地。后来,红二十八军以此为依托,转战于鄂豫皖3省45个县,坚持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让革命的红旗高高地飘扬在大别山上。
为弘扬红二十八军坚持鄂豫皖三年游击战争的丰功伟绩,开展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2007 年初,红二十八军军政旧址景区开工建设,恢复了高敬亭住所聂家老屋,维修了屋后战壕,兴建了红二十八军展陈馆和中心广场等工程。在广场南侧还竖立一座纪念碑,碑文是1984年时任国家主席李先念亲笔为岳西老区的题词:“向牺牲在大别山区的烈士们致敬!”在红二十八军军政旧址陈列室,灯光柔和,大刀、长矛、步枪、镰刀、犁铧、风车、纺车、织布机静静地立在那里,闪烁金属的光泽。纺车后探出妇人沉静的脸,纺车嗡嗡,棉线如银,她们的手指像春燕在白云中飞舞,细纱像水流倾泻。真个是“桂布白似雪,吴绵软于云。”她们织布纺纱,编织飞沃世界,造就温暖生活,见证军民同心、共历风雨的鱼水情深。
一件件旧物,刻满了记忆,蓄满了情感。追寻那些在时光里穿行而过的身影,鹞落坪从来不缺乏那些让人仰望的人物。睹物忆旧,感受革命老物件历经的风雨沧桑,点点滴滴,都在讲述革命岁月的坎坷与荣光。
三月的艳阳天,杜鹃花正艳,对这处山岭也格外地偏爱。那绽开的花瓣,娇艳得就像绸缎,花瓣弯弯曲曲的,犹如仙女的裙边。无尽的杜鹃花一簇一簇的,摩肩接踵地向远处延伸,随着山势起伏跌宕。微风拂过,明媚的桃红,夺目的殷红晃动在枝头,在天青色之中。我瞬间迷失在红红绿绿的山涧里了,一种“她在丛中笑”的感动涌上心头。花开无语,花落无声,就是花葬土下,也依然暗香犹存。“若要盼得哟,红军来,岭上开遍映山红……”耳际荡起这首熟悉的歌。我看见,花丛深处,浩浩荡荡的红军队伍开过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