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人日报社

2023-03-06
报刊:安徽工人日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人间惊蛰至,自有惊鸿韵

    摘要:惊蛰一至,才算真正进入春的主场。那些蓄谋已久的酝酿,丝滑地铺满大地,轻轻松松就换了人间。目光如炬的文人早早识破了春的把戏。他们发现,一夜惊蛰,春便褪去青涩稚嫩,转眼亭亭玉立。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描写

  • 女人如花

    摘要:女人如花。这个词里含着对女人的欣赏,也夹杂着对女人的怜惜。日日深杯酒满,朝朝小圃花开。或许每一个女子,都做着这样的美梦吧。希望好花长开,希望青春永葆。没有哪一朵花,愿意孤芳自赏。没有哪一个女子,愿意顾

  • 滨湖二月梅正开

    摘要:三千阳春一花始,但有梅花更近春。刚翻过农历新年,滨湖金斗梅园的花蕾们便争先恐后地孕育出生机来了,娇娇羞羞的,让人顿生怜意。昨晚一场春雨,万树梅花一夜间竞相绽放。又一个春天,就这样在梅的幽香、娇艳和素洁

  • 八姓村的春天

    摘要:含山县铜闸镇有个八姓村,坐落在风景秀丽的国家森林公园太湖山脚下,历史悠久,距今1700多年。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民风质朴,乡情和睦。曾经贫穷的小山村,如今是乡村旅游的“网红打卡村”。合芜省道向南翻

  • 新时代仍需要雷锋精神

    摘要:今年是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6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对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深刻把握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让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雷锋是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人间惊蛰至,自有惊鸿韵

   期次:第8032期   作者:□鲍陆文英

惊蛰一至,才算真正进入春的主场。那些蓄谋已久的酝酿,丝滑地铺满大地,轻轻松松就换了人间。

目光如炬的文人早早识破了春的把戏。他们发现,一夜惊蛰,春便褪去青涩稚嫩,转眼亭亭玉立。

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描写惊蛰时节“街头和河岸边的柳树不知不觉地抽出了绿丝”。“不知不觉”这个词用得好!我一直觉得,春是懂一点哲学的,惊蛰时分的春正应了那句“低调做人,高调做事”。你看不见他用力的过程,一抬眼便是红苞绿叶的结果。难怪林语堂说:“我虽未见春之来临,我已知春到园中了。”

沈从文更刁酸些,他偏要点破惊蛰试图隐藏的发力过程。“各样花草都仿佛正努力从地下拔起,在温暖日头下,守着本分,静静地立着,尽那只谁也看不见的手来铺排,按照秩序发叶开花。”你瞧,再是一夜降临的春色,都要遵从各当其时的秩序,所有的惊艳众生都是默默蓄力的结果。

文人不但懂得眼观八方,还能耳听六路。惊蛰登场的脚步声怎能逃过他们的耳朵?

在余秋雨的笔下,惊蛰后的春雨“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这些许轻微的声音,竟能被虫豸捕捉到,让人不得不佩服它们的灵敏。在地里沉眠多日的蜗牛和蚯蚓,一遇春雨便躁动翻身,带出泥土的阵阵腥气。

土里钻的含蓄,天上飞的则大胆多了。蜂蝶蜻蜓之流鼓噪双翅,大剌剌吆喝着来凑惊蛰的热闹。谄媚的虫儿扰了刘方平的好眠,他只好披衣写下:“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虫鸣遍野,塘中的蛙也不甘寂寞。诗人王建在水乡行船时,听的是“蛙鸣蒲叶下”,见的是“鱼入稻花中”,他便知惊蛰已至。

稻花虽开,离稻米上桌还有时日,但一茬茬韭菜已破土而出。惊蛰的春雨一下,我就能吃到外婆包的韭菜饺子,咬下去满口鲜甜。此时,我也能拥有杜甫“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的同款快乐!

文人目明、耳聪,更心慧。他们给惊蛰至高的礼赞,以提醒自己:春已至,该耕耘的当耕耘,该发奋的快去发奋,该多情的就去多情。

朱自清最懂这一份迫切,他在《春》中调皮又深情地写道:“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他们也像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一年之计在于春,男女老少,趁着这大好春光,各忙各的活计,各奔各的前程。真让人欢欣!

萧红就婉约暧昧得多,她娇怯地倾诉:“春吹到每个人的心坎,带着呼唤,带着蛊惑。”这也无妨,万物生发的春天,人又怎能不多情呢?

细腻多情的文人,将惊蛰的容颜、韵律都凝于笔端,清新隽永。窗外的勃勃生机,正是如斯在千百年的时光中轮回。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 2025 安徽工人日报社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