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1版)
在马鞍山,还有很多重大项目按下施工“快进键”,建设热度持续升温。该市锚定制造业三年倍增突破年目标任务,坚持项目为王,抓牢项目建设,为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一个个大项目、好项目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2022年,马鞍山市新签约20亿元以上项目52个,其中百亿级项目 4 个。制造业投资增长 22%,对全部投资贡献率达70%。海螺绿色建材、格力智能产业园、信义玻璃等353个项目开工,位居全省第 5;天能电池一期、粤美智能家电等 232 个项目竣工,居全省第2位。
人才新政助企纾困
华孚精密科技有限公司车间机器轰鸣,手握高级技工证书的夏玉华和其他工人一样,在岗位上紧张有序地忙碌着。
“这是我们公司‘黑手套’员工之一。”公司营运支援中心副总经理丁有安解释道,在生产一线,具有特殊技能、绝技绝活,尚未取得技能证书的特殊技能人才,被形象地称为“黑手套”员工。
“我只有初中学历,原本是没有资格去评定高级技工的,也没法享受高技能人才的优惠政策。”今年42岁的夏玉华说,“得益于市里出台的特殊技能人才评价政策,我评上了高级技工,现在不仅工资涨了不少,还获得了企业2000元奖励。”
去年 4 月,马鞍山市制定出台《马鞍山市特殊技能人才技能评价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办法》规定,具有技能等级认定资质的企业,可根据生产实际和人员情况,选择运用考核评价、业绩评比、过程评价和竞赛选拔等方式,对特殊技能人才的技能水平开展评价。目前,全市有 31 家企业的特殊技能人才已开展破格认定,华孚精密公司是其中之一。
“去年5月,公司建立了技能认定中心,10月就开展了首批高级技工的认定工作。当时有101名员工报名参加评定,69名员工通过了认定。”丁有安告诉记者,原先,是由人社部门统一组织考试、统一颁发证书。现在,企业可以自主组织认定、培养技术人才,此举不仅有利于提高员工待遇,也有效解决企业技术人才短缺问题。
截至目前,全市有 1431 人通过破格认定取得了高级工以上技能等级证书,其中高级工1366人,技师43人,高级技师22人。下一步,该市将不断优化特殊技能人才考评工作方法,进一步拓宽企业特殊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为建设技工强市,服务该市制造业三年倍增行动提供技能人才支撑。
毗邻融合助力一体化发展
在马鞍山的“东大门”博望区,江宁-博望新型功能区建设全面推进,“规划图”正在变成“施工图”和“实景图”。区内多个项目在开足马力建设中,顺博合金新材料产业基地第一条生产线正式投产。
“项目总投资 70 亿元,计划用地 1400 亩,主要生产绿色循环铝基新材料。”据顺博合金安徽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冬贞介绍,“项目全面建成投产后,年产值超 300 亿元,年贡献税收 15 亿元,亩均税收近100万元,新增就业岗位近4000个。”同时,项目先后集聚带动爱柯迪、瑞通精工等一批投资超 20 亿元的企业落户博望。
近年来,马鞍山市加快与沪苏浙同频共振,推动一大批跨区域基础设施项目开工,引进一大批沪苏浙产业项目落地,在科技创新、生态环保、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与沪苏浙结合、嵌入、衔接更加紧密,以“一体化”引擎驱动“高质量”发展。
宁马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自成立以来,累计签约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项目35个、总投资达501亿元;先后启动、计划实施基础设施项目43个、总投资 44.16 亿元……该功能区管委会副主任严军表示:“‘十四五’期间,我们的目标是实现400亿以上的投资,最后形成600亿以上的产值。”
百舸争流千帆竞,攻坚克难奋者先。今年是马鞍山市推动制造业三年倍增行动计划的“攻坚年”。以工业起家、靠制造业吃饭、因制造业兴旺的马鞍山市,将奋力推动制造业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全力争做“三高地、两先锋”,奋力打造安徽的“杭嘉湖”、长三角的“白菜心”。(本报记者 胡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