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青云村,我想起了诗句“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当然,心中也有疑惑,青云村真的能“青云直上”?
在美丽的泊湖之滨,“青云”作为宿松县高岭乡一个村名,诞生于 20 世纪 60 年代初,当时为高岭公社青云大队,由12个自然村落组成,人口1600余人。
20 世纪70 年代,改造粮油厂,兴办农机厂、林场,围绕1600亩的泊湖滩涂修筑三角圩、董湖圩等圩堤。80年代,发展珍珠养殖,修建通村通组砂石路,实现柴油机发电,解决村民照明用电。90 年代,大力发展村办企业,创办板鸭厂、轮窑厂、米厂,修建排灌站。进入21世纪以来,修建通村通组水泥路,完成自来水“组组通”、高标准农田、高标准厂房等基础建设,并建成75亩的梨园、50亩的柑橘园和 500 余亩的稻虾共作、稻鳖共作种养基地。这些,为青云村实现“青云直上”奠定了坚实基础。
“现在好了,这里成了村里的聚宝盆和摇钱树!”聊起1600 亩滩涂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变化,年近七旬的原青云村老支书黄普保一脸自豪。
老人回忆,20 世纪 60 年代,青云生产大队组织全体社员肩挑背扛,对篙禾丛生的泊湖滩涂筑圩造田,发展粮食生产,解决温饱问题。由于滩涂改造的稻田处在泊湖边上,每年汛期,暴涨的湖水极易漫过圩堤,给种植在圩内的水稻带来“灭顶之灾”。在之后的50年里,每一任乡村干部都要组织群众义务兴修沿湖的圩堤,即便是新增了3座圩堤,每当遇到持续强降雨天气,当地群众仍是提心吊胆,粮食种植大户都不敢在圩内大面积种植水稻。
转机出现在2021年,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鼎力支持下,青云村引进省内一家光伏发电企业,采用“政府+企业+农户”的合作模式,发展绿色新能源产业。同时,充分发挥“渔光互补”的项目优势,大力发展“光伏发电+鱼类养殖+水生蔬菜种植”的立体生态种养模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切实增加集体和农户收入。如今,青云村通过光伏产业每年均能获得近百万元的稳定收入,人均收入突破1.4万元。
青云村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上也是下足了功夫,通过深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创造条件。
“以前,这里的田地都是高低不平,现代化的机械设备根本派不上用场。”在青云村党总支书记唐中眼里,改变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才是谋划农业发展出路的最好途径。“一田两用”“一田两收”已为青云村农业增产增收描绘出一幅美好的发展图景。
好车遇好路,送我到“青云”。从狭窄的砂石路到宽阔的水泥路,从单一种植水稻到稻虾稻鳖共作种养,从滩涂农业到滩涂工业与农业深度融合……初夏时节,走进青云村,目光所至,皆为风景,成片的梨园、柑桔园、稻虾共作基地、稻鳖共作基地、渔光互补基地,带着夏天的灿烂扑面而来,让你感受到这里的蓬勃生机。
青云村的加速度发展,可谓“青云直上”,而真正让青云直上的,得益于历任村“两委”班子锚定一个目标,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
浩浩“青云”志,巍巍为民心。相信再来青云,又是一番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