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人日报社

2023-06-15
报刊:安徽工人日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天长:农业生产全托管省心省力又增收

    摘要:三夏时节,笔者走进天长市金集镇草西村,举目望去,一台台插秧机正在田间来回穿梭,身后留下一片片新绿。“几年前,这里还是一处七零八拐高低不平的岗坡田,如今已被整治为横竖成方、适合机械化耕作的机耕地。”当地

  • 展现国企担当,解群众“急难愁盼”

    摘要:“如果没有滨投集团的大力支持,这件事情不可能办成,滨投集团是我们的力量源泉、坚强后盾!”近日,合肥滨湖投资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收到一份特殊的“礼物”——一封来自群众的感谢信,讲述了滨投集团资产公司积极

  • 摘要:“三夏”时节,阜阳市颍东区组织农技人员走进田间地头,指导农民科学夏管,6月13日,在颍东区插花镇毛桥村蔬菜种植基地,农技人员正在查看瓜果蔬菜生长情况,向群众传授蔬菜种植技术,帮助农民解决管理难题,确保

  • 摘要:在亳州市涡阳县临湖镇程老家村,农民将刚打捆的小麦秸秆进行装车。“三夏”时节,亳州市充分发挥机收优势,加大秸秆禁烧宣传,对小麦秸秆进行打捆、离田,用作饲料或发电,变废为宝,实现了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 摘要:庐江县盛桥镇神墩村高标准农田现场,插秧机正在田里来回穿梭,进行机械化作业。该村地处兆河流域圩区,土壤肥沃,去年冬实施“小田变大田”改革,更适合机械化耕作,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种植效益,成为全省“两强

  • 无为:迎端午查隐患保障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摘要:端午临近,绿豆糕、粽子等食品作为端午节的主打“明星”,已经提前进入市场,陆续上架,为确保广大消费者能够吃上放心安全的食品,无为市市场监管局针对节日食品销售特点,以节日食品、重点区域、重点企业为切入点,

  • “科大硅谷”一周年,再看合肥高新区的“四链”融合之路

    摘要:2022年6月13日,安徽省政府印发《“科大硅谷”建设实施方案》,这一方案的出台,让安徽高质量发展踏上新征程。一年来,“科大硅谷”建设如火如荼,成果斐然,为安徽科技创新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作为“科大硅

放大 缩小 默认

“科大硅谷”一周年,再看合肥高新区的“四链”融合之路

   期次:第8102期   

2022年6月13日,安徽省政府印发《“科大硅谷”建设实施方案》,这一方案的出台,让安徽高质量发展踏上新征程。一年来,“科大硅谷”建设如火如荼,成果斐然,为安徽科技创新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作为“科大硅谷”核心区,合肥高新区以此为契机,在高质量发展中释放更多的新动能。因此在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中的合肥之行中,我们把目光聚焦在合肥高新区,且看高新如何以“四链”融合,进行高质量发展的实践和探索。

创新链:高能级创新平台密布 科技创新成果涌现

量子信息未来产业科技园列入国家试点培育,深空探测实验室揭牌运行,认知智能、高端压缩机及系统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获批建设,国际先进技术应用推进中心全国首挂……仅仅是2022年,高新区打造的科技创新策源地,又新添了很多重量级“新成员”。加上国家实验室、天都实验室、国际先进技术应用推进中心等高能级创新平台,目前,合肥高新区已经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最密集的区域。

创新平台的建成投用,为科技成果加速转化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而作为创新主体,园区高科技企业也纷纷瞄准核心科技开展攻坚。据安徽省量子计算工程研究中心最新消息,国产首个用于保存量子芯片的高真空存储箱,近日在合肥高新区研制成功,并已投入国内首条量子芯片生产线使用,科学家形象地称其为“量子芯片冰箱”。这是由本源量子团队自主研发而成,这台“冰箱”为量子芯片提供了高真空的保存环境。

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全球科技竞争主体和产业集群的重要载体,合肥高新区已经构建区域科技创新五大体系——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双高企业培育体系、未来产业培育体系、创新创业生态体系以及数字为企服务体系,着力打造“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企业产业培育”全创新链条,助力国家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

今天的高新区,几乎每月都有国家重大专项和关键核心技术研究成果发布,每周都有科技型企业发布创新产品,每天都有一家科技成果转化的公司设立。

产业链:加快布局未来产业 率先开拓发展新赛道

4月底,2023年“中国航天日”主场活动在合肥开幕,开幕式上,多个“首次”发布,超百亿元项目“牵手”合肥,以此为契机,国电高科天启合肥总部基地、太空星际InSAR卫星星座、银河航天合肥星座、“玑衡一号”商业气象卫星星座研产及运营基地等九个空天信息产业项目签约落地合肥高新区,为高新区空天信息产业注入新动能。在两年时间里,高新区空天信息产业招引、培育近80家企业,初步形成了航天产品设计、制造、集成、测试、试验及信息服务的全产业链,并纳入“未来科学城”空间规划。

值得一提的是,合肥高新区不仅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未来产业也加快布局。今年2月,《合肥高新区元宇宙产业发展规划(2023-2028)》,将“元宇宙”纳入未来产业发展战略,吹响了建设“长三角元宇宙创新发展第一区”的嘹亮号角。加上获批国家试点的量子信息未来产业科技园,合肥高新区正加快打造未来产业培育体系,在产业新赛道上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目前,合肥高新区已经形成“421”(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光伏新能源、公共安全四大战新产业,家电、汽车两大传统产业,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其中,战新产业比重由 28.3%提升至 57%,保持着年均两位数的高速增长。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入选国家级产业集群,在合肥市国家级产业集群中三席占两席。先后获批国家安全应急产业综合示范基地、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智能语音集群)、国家网络安全教育技术产业融合发展试验区等10余项国家级产业殊荣。

资金链:打造“基金丛林”,带头投早投小投科技

为了打造优越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合肥高新区连续出台“创九条”“金九条”等扶持政策,并打造形成繁荣茂盛的“基金丛林”。目前,园区基金总规模超2500亿元,基金超过200支,由政府基金积极发挥引导作用,带头投早投小投科技,推进资金链与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

作为安徽规模最大的创业园区,合肥高新创业园内科技企业已经超过 1330 家,累计培育国家级高企总量达到828家,上市公司13家。瞄准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痛点,高新创业园依托“青创资金”+“孵化基金”双轮驱动,通过利息补贴、银行成本补偿等方式,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七年来,青创资金通过贷款累计1799笔,总额13.34亿元,累计撬动各类资金42.18亿元。

在《“科大硅谷”建设实施方案》中,提出了“创新投融资模式”,在“科大硅谷”共同打造总规模2000亿元以上的“基金丛林”,形成覆盖项目全生命周期基金体系。省市政府投融资平台先行设立300亿元以上的创业和种子母基金。高新区也以此为契机,于2022年12月22日注册成立科大硅谷引导基金,总规模300亿元,聚焦安徽省市重点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及未来产业领域,重点关注在科大硅谷创办的科技创新能力突出的中小微科技型企业,成为国内目前首支围绕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引导基金。

人才链:打造宜居宜业之地“科大硅谷”汇聚全球人才

创新成果层出不穷,新兴产业生机勃勃,“基金丛林”蓬勃发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高层次人才汇聚合肥高新区,在创新发展的道路上携手同行。为了吸引更多人才汇聚,合肥高新区建设合肥国际人才城,打造安徽省首个“外国专家服务之家”,并开办全国开发区首家“企业家大学”,打造“中国声谷·量子中心”名校引才品牌,14 年来累计引进重点高校毕业生10万余人。

随着“科大硅谷”的建设,合肥高新区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高校院所全球校友为纽带,在全球汇聚各类高层次人才来此创新创业,形成极具活力、引领未来、享誉世界的创新高地。

为了给创新人才营造宜居宜业的生活工作环境,高新区努力打造与“世界领先高科技园区”相匹配的基础教育,由“实施名校战略”进阶为“精品化办学战略”,并在城市建设、健康医疗、文化休闲等领域发力,打造现代化产城融合发展的“样板”。

七年前的今天,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时强调,把创新作为最大政策,奋起直追,迎头赶上。七年来,合肥高新区始终把创新作为最大政策,将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不断开辟科技创新发展新领域、新赛道,赋能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在科技部火炬中心公布的2022年度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价结果中,合肥高新区在169个国家高新区中位居第7名,连续九年稳居全国十强。

下一步,合肥高新区将以量子信息未来产业科技园建设培育试点作为塑造新优势的突破口,把建设“科大硅谷”核心区作为支撑跨越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不断夯实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奋力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勇当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

记者手记:讲好创新的故事

合肥,是创新的热土。每次采访,其创新发展的速度总让人震惊。从安徽创新馆到科学岛,从中国声谷到量子中心……一路调研一路看,科研产业互动,“沿途下蛋”加速,科技成果从“试验场”加速走向“应用场”。

合肥的创新与发展,总书记念兹在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两次考察安徽、亲临合肥,点赞合肥是“养人的地方”、“创新的天地”,勉励合肥与长三角兄弟城市一道“勇当我国科技与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充满对江淮儿女的最大关怀,指引安徽发展要靠创新这一最大政策,赋予安徽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最大机遇,让我们讲起来自豪、干起来自信、拼起来自强。

采访战新企业和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时,总能感觉到一种昂扬向上的气势,我想,这源于全方位的鼎力支持、黄金般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科技报国的个人抱负与国家的梦想从未如此吻合。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已经吹响!作为一名媒体人,也应该在创新发展的大潮中,践行使命,用创新的方法采访报道好创新的故事。创新的故事,就是发展的故事,发展的故事,也是最生动的中国故事。

(本报见习记者 胡潇)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 2025 安徽工人日报社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