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月 24 日,在合肥市庐江县石头镇钱庄村,一台无人机在近百米高空上沿着±1100 千伏吉泉线进行特巡,同步将现场采集的可见光图像、红外图谱等信息传送至 50 余公里外的国网合肥输电全景智慧管控中心。
夏日的江淮大地绿意盎然。上午10时不到,国网合肥供电公司输电运检中心工作人员周豪和同事在钱庄村境内沿着吉泉线进行迎峰度夏特巡。顺着周豪手指方向可以看到,一架无人机在高空中穿梭于银线间,每飞过线路金具、绝缘子等关键部件都会停下“密切注视”,迅速完成精细化巡视检测项目。“这台无人机每天全自动定时开展巡视,并不需要我们现场进行操作。”周豪介绍道。
“现场温度 30.1℃,风速 1.9 米每秒,湿度 91%。线路运行温度为 38℃,在合格范围内。”现场情况和数据同步传输到国网合肥输电全景智慧管控中心大屏幕上,高空中线路全景一目了然。完成巡视后,无需人员操作,无人机自动返回至杆塔下方的无人机机场中。
“吉泉线全长 3000 多公里,是世界上电压等级最高、输送容量最大的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它将新疆的清洁电力源源不断输送至华东地区,是名副其实的能源大动脉。”据周豪介绍,他们工区负责这条线路合肥段约54公里区域运维工作。
据介绍,每个机场均驻守一台无人机设备,国网合肥输电全景智慧管控中心远程发出指令,或者依据提前设置的程序,8 台无人机就会定时对合肥段的54 公里吉泉线和 500 千伏直流龙政线等超特高压线路进行巡视。这样一来,过去三个月一次的吉泉线精细化巡检周期缩短至 1 周左右,线路通道全覆盖巡视由 1 周缩短至 10 分钟左右,工作效率和精准度均大幅提升。
“与市售无人机不同,吉泉线巡视无人机虽然看起来‘小身材’,却具备强大功能。”据周豪介绍,无人机内置可见光高清摄像头,搭载红外测温设备,结合强大的图像分析算法,可自动识别超特高压线路存在缺陷和异常,掌握线路实时运行温度,精准定位异常点并分析判断。一旦巡视中发现问题,无人机规模化应用平台都会及时发送告警信息。
“今年迎峰度夏期间,吉泉线的安全运维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次国网合肥供电公司在全国首个完成吉泉线合肥段无人机机场建设部署工作,将进一步提升今夏线路满负荷期间的运维保供能力。”国网安徽电力设备部输电处负责人魏敏说。
为确保夏季平稳供电,国网合肥供电公司自今年春节后陆续对境内所有超特高压线路开展一轮检修工作,发现并处置隐患 270 余处;完成 700 余台可视化监测装置安装,确保 500 千伏线路逐塔可视。高温大负荷期间,合肥供电公司将通过线路“无人机+可视化+三级护线+社会联防”网络,实现通道隐患10分钟快速响应。
“迎峰度夏期间,我们还将进一步增加线路巡视和监控频次,定期开展电力设施保护宣传,提升线路安全运行系数,为长三角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可靠电力。”国网合肥供电公司输电运检中心负责人许义说。
(李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