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人日报社

2023-07-20
报刊:安徽工人日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磨砂条的理想

    摘要:意识到磨砂条也有理想,也算是机缘巧合。若不是换了一个工作岗位,我或许没有机会知道,世间还有磨砂条这样的器物,也就无从知道磨砂条也有理想。用于打磨的砂纸常见,而磨砂条此前并未见过。二者名称不同,身形迥异

  • 空中剪影

    摘要:

  • 矿区道路“变形记”

    摘要:在我的记忆中,“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是三四十年前矿区交通路网的真实写照。那时,矿区人很少穿浅色的衣服,坎坷不平、泥泞难行的公路上,拉煤的车辆散落的煤尘堆积得厚厚的,出行极为不便。20世纪80年代,

  • 麦浪起伏

    摘要:因为海子,因为“麦地诗人”的桂冠,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我的双脚情不自禁地迈向一个名叫查湾的村庄。在那里,我想深情地拜谒一位长眠在地下的诗人,抑或是为了看一眼那地气氤氲的田畴,到底有没有滚滚的麦浪在

  • 难忘军旅岁月

    摘要:20世纪70年代末的一个冬天,征兵工作开始了。那时我在公社中学代课,一天正在监考时,大队民兵营长来找我。“今年第二次征兵开始了,你不在知青点,我自作主张替你报名了。”“我行吗?听说全公社百余人报名,只

  •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摘要:在他的身上,我总能闻到独属于桃树的清香。阿白毕业后没有留在大城市,而是回到了老家,包下了一座山,种起了桃树。桃子是他老家的特产,不仅口感好,而且营养价值高。之所以选择桃树,是因为阿白一直对陶渊明笔下“

放大 缩小 默认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期次:第8125期   作者:□仇士鹏

在他的身上,我总能闻到独属于桃树的清香。

阿白毕业后没有留在大城市,而是回到了老家,包下了一座山,种起了桃树。

桃子是他老家的特产,不仅口感好,而且营养价值高。之所以选择桃树,是因为阿白一直对陶渊明笔下“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场景念念不忘。他相信,如果在山上种满了桃树,那么村里人的生活也将像桃花源里的一样,“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作为年轻人,敢拼敢闯是刻在他的骨子里的。他没有走父亲的老路,而是选择了生态农业——将品质差的桃子喂猪,猪粪发酵后成为最好的肥料,在桃树下还养着家禽,实现“一地多收”。“用知识为农业开光”,阿白的微信签名如此写道。

我去过阿白的果林几次。他呼吸的是桃树吐出的空气,吃的是桃树结出的果子,喝的是浇灌桃树的山泉,就连梦里,都是云蒸霞蔚般的桃树林。走在桃树之间,他的脸上露出桃花般灿烂的笑容。或许是因为身上有了桃树的气息和热情,无论他走到哪里,都不会惊扰飞鸟与蝴蝶。探头探脑的母鸡望了他一眼,就把头撇了过去,毫不慌张。他彻底地属于了桃林,属于了这座山、这片土地。

当然,这样的诗意也并非凭空产生。一次次的技术培训、参观请教,将毫无经验变为胸有成竹;一次次的修枝、嫁接、浇水、施肥,将纸上谈兵变为躬体力行。阿白的腿上有一道疤。某次种树时,他走得太急了,摔在了山坡上,一路翻滚,被划得遍体鳞伤,住院一个月才恢复过来,腿上被石头割开的口子留下了永久的印记。他说,每次看到它时都会提醒自己,做事要踏踏实实,不能贪功冒进,种树是这样,做生意也是这样。虽然如今订单源源不断,但不能飘飘然,否则被割开伤口的,就不只是腿了。

其实,当初他的父亲心里有一万个不同意,他不明白儿子为什么放弃大城市的铁饭碗,回老家端起老瓷碗。如今,他却成了儿子最坚定的支持者。“你就像一棵桃树,我就是树下的泥土,只要你多结果,让根甩起来吸,我管够。”说着,他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学有所成当然要回来建设自己的家乡,把自己从外面带来的‘养分’浇灌在家乡的土地上。”阿白说。这是他的信念,也是他用脚步写下的誓言,“只要有人回来了,哪怕是一两个,都能打破人才固定的流向,让更多人带着天南地北的霞光回来,让家乡更加美丽和谐。”

阿白曾对我说:“我是农民的孩子。过去是,现在是,未来也是。”他坐在小板凳上,摇着蒲扇,目光单纯而坚定。我突然觉得他也像是一棵桃树,深深地扎根在这片土地上,而我已看见了他在枝丫间捧出的花苞。

阿白说,现在大城市对新鲜、绿色的农产品需求量较大,只要品质够好,在如今的网络时代,就一定能“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看着他手机里不断滑过的订单和那一个个好评,我不禁想,在这片土地上,没有“丰收”一词无法抵达的地方,所谓的贫瘠,只是缺少一个种下春天种子的人。

前些天,阿白给我寄来了一箱桃子,个个和拳头一样大,皮薄肉厚,甜滋滋的。那天晚上,我梦到了一处桃花源,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在树下,我看到了阿白,看到了他的青春在泥土中挺拔,在天空里开花,在霞光中结果。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 2025 安徽工人日报社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