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人日报社

2023-08-17
报刊:安徽工人日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矿山的七夕

    摘要:相传七夕前几天,大批喜鹊会飞上天为牛郎织女搭鹊桥。最近,我也当了一回“喜鹊”,在“浪漫矿山七夕有约”活动中担任志愿者,为青年男女“牵线搭桥”。“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白居易的诗句配上生动的

  • 拔节

    摘要:

  • 泉边絮语

    摘要:周末一大早,老周就发来短信,邀请我们这些年纪相仿且关系不错的昔日同事一起聚聚。傍晚,借着一抹淡淡的夕阳,我们几位老友走进城边的一处院落——“工友之家”。院子里有一泓清泉,使得整个院落灵动生辉。院里的物

  • 丝瓜情思

    摘要:平时喜欢养些花花草草,均是能越冬、易打理的。几年前的春节,在花市买了两盆杜鹃,一盆玫瑰红、一盆粉红,花开正艳,花期一月有余,放在家里着实温馨喜气。天气转暖后,更换了精致的花盆和有肥力的土。这花好养,平

  • 天上彩虹落徽州

    摘要:秋日的阳光已不再似火炽热,车辆行驶在合铜黄高速公路上,经铜陵,过池州,进入黄山境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道别具一格的风景——一座朱红色的拱型桥,坐落在青山翠岭之巅,横跨在蓝天碧水之中,远远望去,似雨后的

  • 追寻红色记忆

    摘要:7月,是湖区风景最美的时节。晨曦初照,湖面荡漾着阵阵清凉。贴着水面生长的菱叶落下朝露,泛成一湖的粼粼波光。荷田一望无际,荷叶映照了水和岸的翠绿。今年荷花的花季稍迟,绽放的粉色花朵显出几分羞涩。“百里荷

放大 缩小 默认

追寻红色记忆

   期次:第8145期   作者:□吴云涛

7月,是湖区风景最美的时节。晨曦初照,湖面荡漾着阵阵清凉。贴着水面生长的菱叶落下朝露,泛成一湖的粼粼波光。荷田一望无际,荷叶映照了水和岸的翠绿。今年荷花的花季稍迟,绽放的粉色花朵显出几分羞涩。“百里荷花香,万亩莲藕甜”,形容的就是宿松县湖区的景象。

湖面上黄湖大桥飞架南北,这是去年建成通车的全省最长的跨湖特大桥梁。车辆行进在桥上,水阔天蓝,风光无限。过桥之后,车辆驶入刚刚全线贯通的北沿江一级公路宿松段,公路两旁是林立的电力风车,以及茂密的玉米地、整齐的瓜蒌大棚……随后,我们驱车进入九城畈的田间道路。

这次到湖区,是随宿松县新四军研究会到下仓镇先进村毕岭组,寻访一段红色记忆。

1940 年 5 月,新四军长江游击纵队的 20 余名队员,在毕岭与数百名日伪军展开了一场激烈战斗。战斗是凌晨打响的,日寇分两路围攻毕岭,游击队迅即组织反击。游击队的背后是一望无际的湖泊,因此敌人无法从后方包抄。这里虽没有高山密林作为屏障,但 5 月间,田野里的麦子已经成熟、油菜正值花盛时,水中芦苇、荆柴茂盛,荷叶出了苗,游击队靠着自然的青纱帐作为掩护,同日伪军进行游击战。机枪班班长严有富端着机关枪,忽东射、忽西击,打得敌人晕头转向,摸不清游击队的真正火力。日伪军发起数次进攻,游击队员凭着顽强的斗志,利用有利地势和游击战术将其击退。已近黄昏,日伪军自知晚上作战更是讨不了便宜,只好狼狈撤退。这次战斗打死打伤日伪军数十人。我军十余名游击队员英勇负伤,严有富在战场上壮烈牺牲。

傍晚,游击队员背着严有富的遗体进入毕岭,一位吴姓村民主动提出守护烈士遗体。深夜,游击队员划船从长江对岸运来了一副寿材,委托村民们帮助收殓烈士遗骸。村民们将寿材藏在一处叫高塘坝的地方,躲过了日伪军一次次的清剿和扫荡。自此之后,毕岭家家户户都将严有富视为亲人,逢年过节都会自发前往烈士墓前祭奠。这是一场跨越亲情的守护,书写了军民鱼水情深的感人故事。

如今的严有富烈士墓在一片鲜花翠柏之间。为传承红色基因,宿松县人民政府对烈士墓进行了修缮。同行的下仓镇先进村民兵营长徐炜强是一名年轻的退伍军人,他说,经常有干部群众来此举行纪念活动,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弘扬先烈的崇高精神。

宿松县新四军研究会副会长徐侃是本次寻访活动的领队,他说,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在宿松开辟了宿松湖区、黄宿边区和蕲宿太边区3块抗日根据地,帮助群众保护家园、恢复生产、创办教育,同湖区群众建立了深厚感情。

此时,我仿佛置身于历史的坐标轴上,勃发与生长、静谧与肃穆,竟然可以如此和谐地在这里存在着。毕岭,旧称毕家岭,四面环水,如茫茫大湖中的一叶孤舟,自古水患不断。新四军的毕岭一战,使得这里成为一片红色土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根治水患修筑了同马大堤,使得毕岭成为了鱼米之乡、平安福地。今天的湖区,和美繁荣,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变。

返程途中,经过长江杨林闸,观赏雄伟壮观的望江公路大桥。这里襟江带湖,两岸田畴万顷,一派欣欣向荣。大桥是斜拉索桥,远望如同舟船扬帆、大雁展翅。千米多长的跨度,却没有桥墩,所有承受力都分摊到一根根斜拉的钢索上。我突然想到了抗战时的新四军和湖区群众,他们亲如一家,团结一心,就像这大桥的一根根钢索。正是这份共同的信念和担当,形成了摧枯拉朽的磅礴伟力,才有了眼前如画的湖区美景。这也是一代代人谱写下的壮丽诗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 2025 安徽工人日报社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