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一大早,老周就发来短信,邀请我们这些年纪相仿且关系不错的昔日同事一起聚聚。傍晚,借着一抹淡淡的夕阳,我们几位老友走进城边的一处院落——“工友之家”。院子里有一泓清泉,使得整个院落灵动生辉。院里的物什都因泉而增添了别样的韵味,那修旧如旧的房舍、墙壁,就像一部厚厚的书,写满沧桑,让人不禁回忆起从前的点点滴滴。
小院里已坐满食客。我们四人的小桌位于最西端,离泉也最近。皖西酱鸭、爆炒河鱼、凉拌脆藕、清炒苦肠……一道道时令菜肴鱼贯上桌,我们边吃边打开了话匣子。
“‘工友之家’,这名字好,让人遥想当年,热血沸腾!”昔日的生产科长老周说。聊起当年在企业拼搏奋斗的往事,他感慨不已。
“学艺不精真误事。”老周说,“一次轮到我值夜班,凌晨时分,车间一台机器突发故障,当班维修工忙碌了好一会儿还是束手无策,将问题上报给我。经过仔细检查,我发现问题出在电路上,不到十分钟故障就顺利排除了。”说到这里,老周脸上写满自豪。作为当年为数不多的技校生,他进入企业后并未骄傲自满,而是苦练维修技能,不到三年便获得机器“诊疗大师”的美名。
“当年为企业采购原料,我可是想尽了办法。”昔日的供应科长大刘接上话茬。提及当年工厂生产无“米”下锅的情景,大刘记忆犹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原料分配紧缺,为求购原料,我远赴百公里外的源头生产厂家,踏破了门槛、磨破了嘴皮,终于不负大家的期望,采购回了原料。”
“那时我们的境况与你们差不多。”昔日的销售科长老陈说,“当时,我们销售科的任务很繁重,遇到产品滞销、货款收不回时更是令人头疼。我们克服困难,一边组织大篷车前往乡镇风餐露宿搞推销,一边组织人员赴异地追讨欠款,其中的艰辛难以想象。”
“在你们眼里,从事工会工作可能很轻松,其实不然,做工人的思想工作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宣传教育工作并没有那么简单。既要做工人的知心朋友,为他们排忧解难,也要当好企业领导的参谋和助手。记得那时除了日常工作,还要配合政秘科出墙报、写广播稿……”昔日从事工会工作的我滔滔不绝地说着。
夕阳渐渐沉了下去,徐徐清风吹来,也吹开了我们的思绪。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有人为以往的奋斗经历感到自豪;有人为如今技术工人地位提升感到欣慰;还有人对国家为民营经济释放的政策红利啧啧称赞……
泉水默默地听着我们的絮语,在若隐若现的月光下汩汩地冒着,不疾不徐,迎接着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