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有去过西藏,但曾与藏族同胞朝夕相处,忆起那段时光,犹如一部老电影。
那是 1971 年春天,乍暖还寒时,李嘴矿迎来一支 50 多人的藏族同胞培训队。他们来自西藏土门格拉煤矿,是一群年龄不大的矿工学员。
土门格拉煤矿当时是西藏最大的煤矿,矿区海拔四五千米,煤矿资源蕴藏量丰富,气候恶劣,交通不便。
领队老李是安徽和县人,西藏解放后,留在藏区工作,时任土门格拉煤矿副矿长。他告诉我们,这批年轻人里有学生,有孤儿,也有西藏平叛时给解放军带路而牺牲的藏民的子女。
培训队来此有三大任务:一是学习毛泽东思想;二是学习汉语和煤矿生产技能;三是学习我们的良好生活习惯,吃熟食、讲卫生。培训队采取集中管理,对口培训。对于培训队的到来,淮南矿务局(现已改制为淮南矿业集团)十分重视,将其作为一项政治任务布置落实。李嘴矿提前安排好住宿,腾出矿阅览室,重置桌椅,专设藏胞食堂,选调专职厨师负责培训队的饮食。藏族同胞刚来时,觉得餐食不合口味,厨师们就变着花样烹制饭菜。一段时间后,学员们对包子、饺子、面条产生了兴趣,吃得津津有味。若有学员生病,矿医及时上门问诊,或将其送到十公里外的矿工大医院就医。
结束一周的参观学习后,便是分配工种,男学员多数到井下一线,女学员在地面生产辅助单位,与李嘴矿职工一样,跟班劳动。
随着朝夕相处,藏族学员与矿工互敬互爱,劳动培育了彼此真情。有学员吃饭时多拿几个糖包,下井悄悄塞给师傅;学员的工装破了,师傅便主动拿回家缝补。井下稍有风险,师傅都不让学员靠近,指导他们熟悉各种环境,掌握采煤流程。大家明白,责任与感情孰轻孰重,必须分明。
春节到了,矿文艺宣传队与培训队联欢,既交流感情,又增添节日气氛。演出有快板、相声、舞蹈,还有反映西藏农奴制度下藏民生活的情景剧。“农奴主”狠毒凶残,“农奴”们悲惨凄凉,观众唏嘘不已。身穿藏装的卓玛姑娘,用藏汉两种语言,唱起《请喝一杯酥油茶》,歌声婉转动听。掌声、笑声、叫好声此起彼伏,飘荡在矿内的广场上。
培训队学员每周工休一天,节假日游览山河美景,或是组织拔河、篮球比赛。偶尔也相约逛逛商店和农贸市场,体验内地风俗民情。
培训队在李嘴矿学习一年多,增进民族团结,学习生产技能,当年《人民日报》以《汉藏矿工心连心》为题刊发纪实通讯。土门格拉煤矿急于投产,培训队于1972 年秋天提前返藏。近两年时间,学员们汉语水平有所提高,与我们交流基本无障碍,而且无一人因工受伤,值得庆幸!
分别时,藏族青年们身着崭新藏袍、手捧哈达的模样,至今印刻在我心里。学员们依依不舍,与师傅互赠纪念品。
秋风轻拂尘如烟,长河流月去无声。50多年后,回想与藏族同胞朝夕相处的时光,心潮难平,感慨万千。愿民族团结之花永远在祖国大地美丽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