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人日报社

2023-08-31
报刊:安徽工人日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与岁月痕迹和解

    摘要:“柔柔玉手,细如凝脂;纤纤十指,素若兰花。”这句形容女子纤纤玉手的句子,对我来说已成为了“过去式”。不知从何时起,我的手上长满了大大小小、深深浅浅的斑点,让我烦恼不已。每每看到这双手,就让我有一种“红

  • 暖霞映秋收

    摘要:

  • 街口的豆腐摊

    摘要:每次微笑时便会扬起皱纹的您,如今不知过得怎么样。翻炒的香味、蒸腾的热气、拥挤的街巷、不起眼的小摊,还有那叫卖声此起彼伏。在光与影的疾速变奏中,那些小摊带来了可亲的人间烟火气。在我家楼下的街口,有一位老

  • 小叔是乡村邮递员

    摘要:小叔曾是一名乡村邮递员。我七八岁时,常见朴实的小叔身穿绿色邮政服,早出晚归,东奔西去。他骑着一辆深绿色自行车,鼓鼓的邮包垂在自行车两侧,装满了报刊、信件和包裹。我远远地望着小叔墨绿色的身影,暗暗羡慕着

  • 与藏胞相处的日子

    摘要:我没有去过西藏,但曾与藏族同胞朝夕相处,忆起那段时光,犹如一部老电影。那是1971年春天,乍暖还寒时,李嘴矿迎来一支50多人的藏族同胞培训队。他们来自西藏土门格拉煤矿,是一群年龄不大的矿工学员。土门格

  • 黄山千峰竞秀

    摘要:每次去屯溪探亲,都要去黄山看一看。黄山,无峰不奇,处处皆景。奇峰怪石是黄山风景的精华之一,只有用心去读、用情去悟,才能发现它们的美妙。唐代诗人李白在《送温处士归黄山白鹅峰旧居》中写道:“黄山四千仞,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小叔是乡村邮递员

   期次:第8155期   作者:□俞海云

小叔曾是一名乡村邮递员。我七八岁时,常见朴实的小叔身穿绿色邮政服,早出晚归,东奔西去。他骑着一辆深绿色自行车,鼓鼓的邮包垂在自行车两侧,装满了报刊、信件和包裹。我远远地望着小叔墨绿色的身影,暗暗羡慕着。

小叔不是我的亲小叔,他是我们村里同族的人。小叔家在我家前院,闲暇的夜晚,小叔偶尔会来我家串门。他和父亲抽旱烟、喝茯茶,偶尔闲聊几句。小叔说,他主要负责我们乡的政府机关、11个行政村和乡属学校的报刊、信件、包裹的发送工作。每天一早带上干粮从家里出发去邮电所,整理好信件报刊就出门沿途分发。一天转三四个村庄,大约四十多公里山路,下午四点多到家后还能在庄稼地里操持一番。一周内把这11个村子转完就行,不耽误事儿,星期天休息一日,每月 15 元的固定工资(其中 5元上交生产队,用于顶替劳动工分来分自己的口粮)。

小叔出门后,父亲认真地对我说:“小叔这人老实勤快,书读得多,还写得一手好毛笔字,被乡政府的领导看中,当了邮递员。你要向小叔学习,好好读书,长大了也找份稳定的工作。”我也常去小叔家转转,和他下几盘棋,借几本书。小叔家有一个大书架,上面摆着许多好书。他待人和善,从不端长辈的架子,常常和我说天南海北的故事。那时我常想,长大后我要像小叔一样,做一名乡村邮递员。

小叔骑着自行车,翻山越岭,走村串户,英姿飒爽。盛夏时节,小叔绿色的自行车出现在村头,铃声欢快悦耳;寒冬里,小叔头戴棉帽,手戴棉手套,脸上戴着棉口罩,不畏严寒将包裹、信件等及时送达。不久后,小叔有了一辆“幸福”牌摩托车,为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后来,小叔被调到县邮电局工作,专门分发报刊、信件和包裹,他也带着全家住进了县城的楼房,偶尔回村里参加亲戚邻居家的红白事宜。

山水依旧,此情悠悠。这几年,我调到县城工作,上下班途中,经常碰见小叔领着孙儿上学。小叔说,他是1974年参加工作的,那时刚好18岁,整整干了24年投递,风雨无阻。他笑着说:“风里来雨里去,山路崎岖泥泞,邮递工作虽然辛苦枯燥,可咱不能挑三拣四。自行车换成摩托车后,就轻松多了。四十多岁转岗时,还有些舍不得呢。”

想想也是,若非多年风雨奔波,哪来今日美好生活,天道总是酬勤啊。想着想着,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温暖的画面:蜿蜒的乡村小道上,一位邮递员骑车而来,沾满晨露的双手,一只手握着风雨,一只手握着阳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春花烂漫到夏蝉鸣叫,从秋高气爽到漫天雪花,他载着乡亲们的期盼,勇毅前行……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 2025 安徽工人日报社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