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层叠叠的青石板古道在崇山峻岭间蜿蜒起伏,连接着一个个古老的村庄。如今,村村通了公路,人们习惯了以车 代 步 ,隐 在 绿 荫深处的古道也渐渐沉寂。
“90 后”的小五转眼到了而立之年,他经常戴着一顶白色太阳帽,穿着牛仔裤和登山靴,行走在家乡寂静的古道上,显 得 有 些 特 立 独行。一开始,小五是跟着父亲老五走这条古道的,父亲让他挑木工用具,那些斧头、凿子、锯子、刨子等沉甸甸的铁器,压得小五稚嫩的肩膀生痛。“不好好读书,就得学精一门手艺才有饭吃。”父亲边走边对他说。高考后复习一年,成绩还是不理想,小五知道自己不是读书的料,于是放弃了靠读书跳出农门的梦想,老老实实跟着父亲学木工。
如今的农村,家家户户都盖起漂亮的小洋房,木工不再是一个吃香的行业。老五对商品房的装潢不是很精通,他带着小五,隔三岔五给一些古建筑修修补补,收入低,还不稳定。好在后来,镇里有一家徽文化公司看上了老五的手艺,聘用他做长期工,他才算稳定下来。老五把小五也带进了公司,将毕生的手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有一年,公司搬迁一栋建于明朝的房子,房子很大,六进六出,仅厢房就有二十四间,数不清的横梁、斜条、斗架、角替,以及小巧精致的木雕,工程量巨大。父子俩参与了整栋建筑的搬迁与复原,工程持续了一年多。完工后,小五的木工技艺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成为一位名副其实的匠人。
公司离小五家不算远,骑车四十多分钟,可是多数时候小五宁愿步行,用相近的时间翻越两座山去镇上上班。古道狭窄,走起来并不轻松,尤其是雨雪天。夏天,野草长到了路中央,树枝和藤蔓从头顶垂落。秋天,路边长满了黄色的野菊花,石阶上铺满了五彩缤纷的落叶。小五踩着落叶,穿行在花丛中,脑海里却一遍遍地想着古建筑各种精巧完美的榫卯组合,时常忽略身边的景色。
“一栋老房子木构件成千上万,却不用一根钉子。”小五被古人的智慧所折服,不禁感叹道。他已经很熟悉古建筑的各种构件,说起来如数家珍,可愿意听的人却并不多。在保护、修缮这些古建筑的时候,他尽量不用铁钉、气钉枪等现代工具。
小五是有些孤独的,但他的性格与家乡的环境是契合的。小五曾开玩笑说,希望在家乡高田村的山上建造一个徽派建筑群,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光。在我看来,小五的精神是丰盈的,在他内心早已建成一座宏伟的建筑,里面住着一个敢想敢拼的灵魂。
今年,小五收了一个徒弟,是他刚从技校毕业的外甥。人们经常看见师徒俩像兄弟一样,有说有笑地从村头的古道去山那边的镇里上班。下班回来的时候,还没看见人,树林里就传出他们的笑声。古道就像是一首分段的长诗,石阶是一排排格线,小五师徒俩灵动的脚步在诗笺上跳跃,抒写着属于他们的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