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人日报社

2023-10-19
报刊:安徽工人日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一家三代人的创业之路

    摘要:金秋时节,在怀宁县马庙镇双羽新材料的生产车间里,机器轰鸣,工人们正在赶制订单。“这批350万个玉米淀粉可降解托盘的订单,是节前刚在墨西哥签的,交货时间很紧。”张玄说,过阵子,他还要飞往德国,去签下一个

  • “企业工资指导线”虽无强制性但有指导性

    摘要:为引导企业职工工资合理增长,根据国家和天津市有关规定,天津市人社局日前发布2023年全市企业工资指导线,基准线为6.5%、下线为3%。据不完全统计,截至9月底,至少已有河南、海南、四川、新疆、上海、西

  • 庐江:大地泛金波

    摘要:10月17日,合肥市庐江县柯坦镇枣岗村,成片的水稻渐次成熟,大地一片金黄,到处呈现出一派丰收的喜人景象。左学长/摄影报道

  • 何树山会见大众集团职工委员会访问团

    摘要:本报讯10月18日下午,省总工会与来华的大众集团职工委员会访问团在合肥举行座谈交流会。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省总工会主席何树山主持座谈会并讲话。省总工会一级巡视员阮怀楼介绍我省工会工作开展情况。何树山对

  • 安徽工会代表团赴新疆开展对口援助活动

    摘要:本报讯近日,安徽省总工会一级巡视员阮怀楼率安徽工会援疆工作代表团一行赴新疆,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总工会开展工作交流,到受援地和田地区皮山县开展工会对口援助调研等活动。两地工会就进一步开展援助工作、劳模工

  • 我省实施“千万工程”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摘要:本报讯10月17日,记者从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近年来,我省大力实施“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加快建设彰显徽风皖韵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近日,第一批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名单已正式公布,肥东县长临

  • 前三季度,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0.4%

    摘要:人民网北京10月18日电国家统计局18日发布数据显示,初步核算,前三季度,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0.4%。分类别看,食品烟酒价格上涨1.1%,衣着价格上涨0.9%,居住价格下降0.1%,生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省实施“千万工程”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期次:第8186期   

本报讯 10月17日,记者从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近年来,我省大力实施“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加快建设彰显徽风皖韵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近日,第一批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名单已正式公布,肥东县长临河镇四顶社区等200个行政村入选,建设周期为2年至3年。

据介绍,我省将加快建设彰显徽风皖韵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作为推进我省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一号工程”,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的“基础工程”。

“千村引领”就是每年建设 200 个精品示范村,到2027年建设1000个以上的精品示范村;“万村升级”就是在已建的 7395 个省级中心村基础上,每年再建设800个省级中心村,到2027年总数达到1万个以上。

在区域布局上,按皖南、皖西、皖中、皖北分类。皖南地区彰显山水徽韵,打造有魅力的乡村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皖西大别山区彰显生态优势,打造红色资源与绿色生态相融合的产业新高地;皖中地区彰显山水风韵,打造环都市乡村的新业态典范;皖北地区彰显田园风光,打造一批农业大地景观、平原田园风情、果园林海等特色品牌。在村庄建设中,指导精品示范村科学合理规划村庄生活、生态、生产布局,使乡土特色和地域特点更鲜明,整体风貌与自然环境更协调。

记者在会上了解到,我省财政将大力支持实施“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既有真金白银的增量投入,也有存量资金的优化整合,还有投入方式的创新探索,制定了专项工作方案,通过多措并举,强化财政支撑保障作用。

在“千村引领”方面,从 2023 年起,在下达新增地方政府一般债务限额内,按照平均每村1000万元,每年支持200个左右精品示范村建设,资金用于实施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

在“万村升级”方面,省财政每年安排资金 10 亿元左右,支持 800 个左右省级中心村建设,按照原脱贫县、皖北地区、行蓄洪区每村 150 万元,其他地区每村 100 万元标准,对各地省级中心村建设给予补助,资金用于人居环境改善和乡村产业发展等。2023 年省级补助资金 10.7 亿元已下达有关县(区),支持838个省级中心村建设。另外,我省鼓励采取贷款贴息、财政补助、以奖代补等支持方式,吸引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参与“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建设。

据悉,为适应乡村产业等项目的不确定性,我省要求新编乡镇国土空间规划和村庄规划,实行规划“留白”制度。可以对暂时无法明确具体用途的地块留白,并预留不超过5%的建设用地机动指标,原则上用于保障乡村产业、乡村建设等用地需求。

和美乡村建设确需占用农用地的,要在新增建设用地计划中优先安排。农村村民宅基地用地计划应保尽保。积极通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方式,有效盘活利用存量建设用地,节余指标优先用于乡村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

(本报记者 张恩杰)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 2025 安徽工人日报社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