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在怀宁县马庙镇双羽新材料的生产车间里,机器轰鸣,工人们正在赶制订单。
“这批350万个玉米淀粉可降解托盘的订单,是节前刚在墨西哥签的,交货时间很紧。”张玄说,过阵子,他还要飞往德国,去签下一个外贸订单。
1999 年出生,毕业于美国洛杉矶大学的张玄,目前是怀宁县马庙镇一家外贸企业的负责人。而他,也已经是这一家的“创三代”。
上个世纪80年代,张玄的爷爷张金祥在种田之余,开始在村里率先创办企业,从浙江等地进一些废纱,制作成拖把头向外出售。“一开始是人工揉搓,厂里多的时候有七八个工人,后来又第一个引进了机器,一年能赚十几万块钱。”今年76岁的张金祥说,后来,镇上几乎家家办起纱头厂,村民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2000 年以后,纱头厂的利润越来越薄,一年只能赚 5 万块钱。张玄的父亲,退伍回家的张翼飞选择“二次创业”,在镇上率先转型,租了厂房、创办起塑料厂;接着,镇上很多企业跟着转型,高峰时马庙镇有60多家塑料厂。
但好景不长,很快“禁塑令”下来,张翼飞不得不再次转型。2013年,张翼飞在马庙工业聚集区建起15亩的工厂,生产泡沫餐盒;2016年,根据市场变化,转而生产注塑餐盒。
创业之路,总是机遇和挑战并存。2018 年,突发的一场大火把工厂烧光了,损失480多万元。
“打击太大了,第一次想过放弃创业,外出打工。”张翼飞说,反复思量后,他咬咬牙,决定从零开始。“这场大火也烧醒了我,中低端产品,国内竞争太激烈,利润低,既然重头来过,我就要做高端、要走出国门。”张翼飞说。
2019 年,张翼飞成立双羽新材料有限公司,投资 3000多万元再次建厂,引进先进设备生产出口的可降解一次性餐具、果蔬盒。
“从只生产,到注重研发,目前我们已经有 5个专利。”张翼飞说,“以前一条生产线要 20 个人、产值只有20 多万元,现在只要一两个人、产值 500 万元,实现了智能化。”高端产品有了,定位是出口,但是缺乏有效的市场开拓手段,到 2020 年,企业的年外贸收入一直在 380 万美元左右徘徊。
2020 年,张玄留学回国,学金融管理的他开始学着帮助父亲跑广交会、国外展销会。2021 年,张玄成立了一家外贸公司,正式接手公司的出口业务,成为了家里的“创三代”。2022 年,公司出口达 980 万美元,增速居怀宁县第一位。
“今年形势更好,预计出口将突破1200万美元。”张玄说,镇上同类企业的外贸业务也不用再外包,更加便利。
现在,外贸业务上去了,张翼飞又开始扩建厂房、增加产能。“创业是最好的守业,我们还将继续‘创’下去。”张玄说。
(檀志扬 江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