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青山绿水红土地,人间天河淠史杭。11 月15 日下午,年度大展“山河安澜——淠史杭灌区主题展”在安徽博物院老馆拉开帷幕。
“山河安澜——淠史杭灌区主题展”由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安徽省文物局)、安徽省水利厅和中共六安市委 六安市人民政府主办。据了解,该主题展已入选国家文物局、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中央网信办联合举办的 2023 年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重点推介项目。
“山河安澜——淠史杭灌区主题展”展厅面积约 1200平方米,分为“千年夙愿”“百年伟业”“精神丰碑”“时代华章”四个部分,展出不同时期的照片、图表 350 余张,不同类型的文物展品 300 余件套,艺术品创作、场景复原、多媒体视频、沉浸式体验等 20 余个。据安徽博物馆工作人员透露,该主题展将持续至少两年的时间。
淠史杭工程兴建于 1958 年,是新中国成立后建成的第一个千万亩级灌区,该灌区纵横皖西、横贯皖中,润泽江淮、惠及皖豫,65 年来累计灌溉供水 1700 多亿立方米,润泽安徽、河南两省近 1200 万亩土地,使昔日“十年九旱”的贫瘠之地变成了今天的大粮仓和幸福之乡。
策划“山河安澜——淠史杭灌区主题展”是全面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举措,对于深入挖掘阐释安徽地域文化、特色文化和红色文化,总结好、传承好、发扬好淠史杭工程蕴含的“自力更生、顽强拼搏、牺牲奉献、科学求实”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增添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安徽元素,激励江淮儿女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具有重要意义。
艰苦卓绝来时路
淠史杭的兴建,起于昔日的江淮丘陵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征。在江淮分水岭两侧,水低田高,雨水分布不均,无雨则旱,有雨即涝,旱则赤地千里,涝则汪洋一片,十年难得有一年风调雨顺。在这片饱受灾害的土地上,古代先贤修建了期思雩娄、安丰塘、七门堰等水利工程,却没有改变十年九灾的历史。
1949 年 10 月 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启中国历史发展的新纪元。1950 年夏天,淮河流域发生严重洪涝灾害,党中央迅速作出了根治淮河水患的决定。安徽人民积极投入治淮工程建设,在大别山区先后修建了佛子岭、梅山、响洪甸、磨子潭等拦蓄洪水的水库成为治淮的先声,也为淠史杭灌区提供了源头活水。
为了彻底改变悲惨境遇,过上“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生活,在党的领导下,淠史杭工程从 1958 年 8 月开工建设,到 1972 年 9 月骨干工程基本建成。14 年间,近百万江淮儿女巧借治淮成果,以战天斗地的巨大热情和攻坚克难的豪迈气概,用原始的工具肩挑手抬、切岭筑渠,累计投入 4 亿工日,开挖 6 亿立方米土方量,建成了包含 3 大渠首、2.5 万公里七级固定渠道、6 万多座各类渠系建筑物、1200 多座中小型水库和 21 万多座塘堰在内的淠史杭灌区,创造了渠走丘陵、引水上岗的“人间天河”奇观。
如今,淠史杭灌区已经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大粮仓,景色秀丽,但当年修建的难度可以说是难以想象。当年参加工程建设的有六安、巢湖、合肥、滁州四市和河南省两县等地近百万治水大军,在展览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当年修建的困难程度,可谓现代版的“愚公移山”。劳动人民的智慧也是无穷的,没技术,一边干一边学,没水泥自己造,用石臼舂,用碾子碾,石料破碎以后,用筛子筛,手工搅拌……以铁锹、十字镐和独轮车等原始工具,战斗在一万多平方公里的大地上。淠史杭是百万江淮儿女用血肉铸就的。
六十五载润江淮
淠史杭灌区是淠河、史河、杭埠河三个毗邻灌区的总称,受益范围涉及皖、豫两省 4 市 17 个县区,实际灌溉面积 1060 万亩,是新中国成立后建成的亩均投资最低、灌溉面积最大、唯一跨长江淮河两大流域的特大型灌区 ,被 誉 为“ 新 中 国 水 利 建 设 史 上 一 颗 光 辉 灿 烂 的 明珠”。
今年夏天的一次采访过程中,六安市金安区三十铺镇的种粮大户万立成告诉记者,他从 2006 年开始承包罗管村耕地种植水稻,最初承包 50 亩,截止 2023 年承包耕地近 1000 亩,承包地分布在淠史杭主干渠罗管村境内和瓦西河干渠倪店村境内。因有淠史杭工程主干渠从村经过,农田灌溉方便。2022 年各地有旱情但因为有了淠史杭工程,种植的水稻依然丰产,亩产 600 多公斤。
种粮大户万立成的事迹,是无数受益于淠史杭工程百姓的一个生动注脚。据了解,淠史杭灌区耕地面积 1270 万亩,占全省 1/6;正常年份粮食产量约占全省 1/5、占全国 1/100。65 年来,淠史杭累计灌溉引水 1786 亿立方米,灌溉农田 5.17 亿亩,因灌溉因素增产粮食约 800 亿公斤,抗旱减灾效益达 1600 多亿元。灌区内农业总产值由 217 亿元提高到 1096 亿元,农民年人均纯 收 入 由 1917 元 提 高 到13000 元 。 淠 史 杭 灌 区 的 兴建,彻底改变了江淮丘陵地区赤地千里的面貌,展现出“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美景,成为旱涝保收的鱼米之乡。江淮大地也由水而美、因水而兴,呈现出一幅经济强、格局新、环境优、活力足、百姓富的新局面。
砥砺奋进新征程
“自力更生、顽强拼搏、牺牲奉献、科学求实”,这是淠史杭工程蕴含的精神价值,历久而弥新。从历史中走来,淠史杭始终未歇;向未来奔去,淠史杭使命在肩。未来,淠史杭将基本完成灌区分干渠以上骨干工程配套达标和30 万亩以上灌区现代化改造试点,建成淠史杭数字灌区,加快灌区水系联通,在全省率先建成数字灌区,在全国率先推进现代化灌区改造试点,建设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现代化灌区。
在建设现代化灌区的新征程上,淠史杭灌区将着眼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使淠史杭灌区这个江淮地区的“生命之源”“丰收之源”“发展之源”长久地造福于灌区人民。
六十五载兴水安澜,当我们再次谈论起淠史杭这座历史丰碑,心头萦绕的一定是红色的情愫,那是一面鲜艳的旗帜,在江淮大地上迎风飘扬,永不褪色,代代传承。(本报见习记者 胡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