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安徽绩溪龙川,伫立朝笏桥上,金鱼摇红,水葫芦青碧。除了蓝天白云,水里还摇曳着黛瓦青砖、流水小桥,和我恍惚的身影。仿佛故人,似曾相识。
龙川村距今已有 1600 多年历史,历代人才辈出,是有名的“进士村”,如今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小村沿登源河右岸而起,蜿蜒若舟,故又称“船形村”。船村当然有水街,仿若吴冠中水墨,星星点点,计白当黑。龙川溪自西向东,穿村而过。秋水瘦薄,悠然流缓,淙淙有声。河底细石历历在目,水中树影屋宇静好,溪边的白墙黑瓦,如一幅幅静默的素描。
过“如心亭”,坐美人靠。徜徉在长长的石板路上,青砖不语,灰瓦无声,时光直若淡云轻风,无波无澜。正是这寻常巷陌徽韵深深处,曾走出了汪华、胡雪岩、胡适等一个又一个杰出人物。缓步村中,像是趟进了幽远的历史长河,有种庄肃不凡的气息萦绕在周遭,我想那正是所有伟大的人和事给予我们的一种精神熏染吧。百代光阴亦过客,生命的长短又岂在于肉身的存在与消亡,自当取决于其灵魂光芒之强弱。
店铺前见一女子正提刀握竹刻字。刀小巧,竹青碧,竖排小楷流水行云,娟秀隽逸。问,答曰姓胡,省级非遗传承人,乃竹雕大师胡一刀之女,承父业。她个子小小,嗓音清亮,语速快得像一串串小连珠炮在噼噼啪啪地响,听着很喜庆。“你们看这些竹雕,无论是字还是图,寓意都非常好哦!这绩溪牛象征拼搏进取,八骏图就是马到功成,这‘高瞻远瞩’就是仕途顺遂呀,随便带哪一幅回去,兆头都好着呢!”说得我们感觉不买都不好意思了。想起胡适的话:“一个地方假如没有徽州人,那里只是个乡村;徽州人去了,便成了集镇。”不得不佩服徽州人的智慧与胆识,他们跳出了农耕文明的局限,蹚出了一条商业经济的辉煌之路,泽被后人,名垂青史。
一路走去,木雕、砖雕、徽墨,都是艺术,都带着岁月包浆的色泽。奕世尚书坊的石雕,或圆雕、或透雕、或镂空雕,极臻徽派石雕的艺术之巧。奕世,即累世。此坊是明嘉靖年间朝庭为表彰胡富和胡宗宪两位尚书而建。
胡氏宗祠在“十全十美”桥侧。早在1988年,它就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了。祠前空旷开敞,愈衬得祠堂阔朗大气。檐角高高翘起,向前延伸并挑起足有一米多。八支檐角将翱将翔,似凤凰展翅,若蛟龙腾飞。祠堂分三进,祠内简直是木雕艺术殿堂。那一根根笔直的银杏圆柱历经数百年,纹理依然细密紧实,只微有裂纹,以手抚之却纤净无尘;柱基是用枣木雕就的莲花状瓣托,很是别致。柱梁、檐角、四壁处处有木雕。特别是那 20 幅荷花图,构图各异,形貌皆鲜妍俊俏。其中尤为有趣:舒叶娇花之下依次蹲着螃蟹、鸳鸯、对虾、青蛙,寓意和谐、和美、和顺、和鸣。显然,“和”之理念,古今一也,世所贵之。
出祠堂,沿溪数步,过“长长久久”石桥,便见登源河浩浩清波。身侧是古韵幽幽的徽派建筑,眼前绿树葱茏,秋水长天,拱桥若虹,真真是清幽雅洁之境。不远处的农家院中,柿红如焰,烈烈生光。一老人正用顶上绑了刀子的长竿勾柿子,圆竹匾中堆满一团团的艳红。老人沧桑的脸上沟壑纵横,每一道沟沟坎坎都填满了明亮与舒展,那憨憨的笑容和他头顶上的绿叶一样,正在阳光下跳跃飞扬……
临别之时,回望龙川,我知道看到的只是极小的一部分,并且还是走马观花,即便如此,却已是古韵清光流荡于胸了。
这一程,眼睛忙碌,味蕾满足,心神丰润。回来数日,仍恋恋于心,以至于连着两晚梦回龙川。也不奇怪,那如画的景色、古雅的风情、厚重的文化,龙川本就是梦的原乡。梦里梦外,晴也可至,雨亦可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