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尔斯泰曾说:一个人就好像一个分数,他的实际才能好比分子,而他对自己的估计好比分母,分母越大,则分数的值越小。观察成就斐然之人,的确大多如此。
鲁迅乃一代文学巨匠,享 誉 世 界 ,却 一 生 谦 虚 谨慎。刘半农曾提议他参评诺贝尔奖,他却说自己不配,“还欠努力”;人们推崇他的作品,他却认为那只是“时时随风而逝”的“许多小小的想头和言语”;他不写自传,也不热心于别人为他作传,因为他觉得自己一生太平 凡 …… 他 敞 开 胸 怀 和 读者交流思想感情,洞察社会也深刻剖析自己。在自我贬抑与反思中,他的形象却伟岸起来。
牛 顿 曾 建 立 起 一 座 宏伟的经典力学大厦,但他并不因此自矜,反而将成就归因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法国哲学家、物理学家笛卡尔则说:“我努力求学并没有得到别的好处,只不过是愈来愈发觉自己的无知。”杨绛是著名学者、作家,但在《杨绛全集》的自序中却谦称“我不是专业作家;文集里的全部作品都是随遇而作。我只是一个业余作者”。才能突出却不恃才傲物,反而在自谦中矢志提升自我,这也许正是其人生分数值不断增大的内在原因。
“器虚则受,实则不受”。谦逊之人往往能认识到自身不足,乐于接受新思想新知识。骄矜之人则妄自尊大,或因自我感觉良好而睥睨一切,或因取得微小成绩而沾沾自喜。殊不知,对于“墙角的花”来说,“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现实中有一些人,发了几篇文章就自称“著名作家”,演了几场戏就自诩“明星演员”,于是开始好面子、摆架子,在自夸自满自负中逐渐失去了前行的动力。
自谦渺小者未必渺小,把自己放得很低,他人往往把他看得很重。《彭总在中南海》一书中曾讲述过这样一件事:一天,彭德怀看到巴金在一篇文章中描述他“像长者对子弟讲话”,便坐立不安,于是给他写信道:“我是一个很渺小的人,把我写得太大了一些,使我有些害怕!”全国优秀县委书记廖俊波曾面对女儿的疑问:“爸爸,你是拿口镇最大的人吗?”他回答:“不,爸爸是全镇最小的人,因为爸爸是为全镇人服务的。”视自己为“渺小的人”,体现了纯朴谦逊的性情品格,映照出“人民大如天”的敬民意识。事实证明,谁把人民看得最大、把自己看得最小,谁在人民心中的分量就“重于泰山”。
有人说,人的真正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渺小。无论处于怎样的境遇、无论取得何种成绩,只有始终守之以让、守之以法、守之以谦,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分数值,为自己的成长创造更多的可能性,成就更有价值、更有境界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