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人日报社

2023-12-04
报刊:安徽工人日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摘要:

  • “且慢,不急”

    摘要:在青阳县蓉城镇一个黄精加工作坊里,灶壁上写着四个字:且慢,不急。告诉你,在这个空间性子不要急,让自己的节奏慢下来。黄精食药两用,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的根茎,肉质肥大,近链珠形,节处较膨大。生长慢,周期

  • 皖南秋色

    摘要:

  • 帽山的“弯腰青”

    摘要:“萧县一大怪,萝卜当成水果卖”。在皖北萧县,有秋冬季节生吃萝卜的饮食习惯。秋冬之际,大街小巷,电动车、三轮车川流不息,叫卖萝卜声此起彼伏,其中最为常见的是一种叫作“弯腰青”的萝卜,更是老饕们的挚爱。“

  • 千年铜官山

    摘要:长江水浩浩汤汤流入安徽,铺展出八百里皖江。处于“八百里皖江”中心地段的铜陵市,古称定陵、义安。铜陵因铜得名,冶铜的历史始于商周,盛于汉唐,延绵3000余年,有“中国古铜都”之称。在铜陵话的语境里,“山

放大 缩小 默认

千年铜官山

   期次:第8218期   作者:□王唯唯

长江水浩浩汤汤流入安徽,铺展出八百里皖江。处于“八百里皖江”中心地段的铜陵市,古称定陵、义安。铜陵因铜得名,冶铜的历史始于商周,盛于汉唐,延绵3000余年,有“中国古铜都”之称。

在铜陵话的语境里,“山”指的就是铜官山。铜官山,原名金牛山。山不高,海拔仅493米。据考古发现:早在春秋时期,人们就发现这里有铜矿。西汉元封二年,也就是公元109年,在此设置了全国唯一的“铜官”。此“铜官”不是名,是官职。随着时间推移,当地百姓把铜官转化为地名,铜官山由此得名。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天宝年间,诗仙李白由扬州顺江而下,来到铜官山下秋浦河畔。彼时秋浦,属古铜陵地区。迎接他的是隐居石门山桃花坞的好友高霁。当日,二人坐在河边,观眼前景,听自然声,话诗与酒,畅快淋漓。不知不觉间,太阳西去,月挂中天,二人收拢兴致起身归家。不料河对岸一村庄,紫气升腾,火光冲天,照得眼下恰若白日。诗人兴致又起,决意前去瞧个究竟。

行至村前,眼前是好一幅寒夜冶炼图:村中一片空地上,一个个炉灶火正红,上下腾跃,风箱呼呼作响,一群赤膊的壮汉汗流浃背,手抬手落间,火星随之四溅,红光荧荧,仿若山间飞出成群的萤火虫。嘴里的号子打破幽寂的黑夜,使寒冷的河水都荡漾起来。一炉火便是一星光,百家百户百炉之火,星光点点即成星辉斑斓。

此情此景,诗仙的心绪也随着火星四溅,情绪随着号子而沸腾。激动之余,挥笔写就《秋浦歌》,把这个声光绚烂的夜晚留了下来:“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李白一生写出大量脍炙人口的山水诗歌,但这首《秋浦歌》据郭沫若考证,是中国古代唯一一首描写冶铜工人的文学作品。此后,李白还是以他惯有的浪漫主义手法,写出“铜井炎炉歊九天,赫如铸鼎荆山前”的壮观场面,抒发了“我爱铜官乐,千年未拟还”的悠悠诗情,记述了“提携采铜客,结荷水边沐”的矿工劳顿的过程。在诗人的笔下,光、热、声、色交织辉映,明与暗、冷与热、动与静烘托映衬,生动表现了火热的炼铜场景,以铜的音质、火的色彩,为一座城张开雄浑阔大的青铜意境。千年铜官山,因为他的诗句而有了灵魂。

我在铜陵工作生活了24年,曾多次登上铜官山。其中一次是和几位文友上山寻找一种叫铜草花的植物。“牙刷草,开紫花,哪里有铜,哪里有它。”在铜陵当地的谚语中,铜草花乳名叫“牙刷草”,是一种能显示铜矿藏地的特色植物。我听过此花,遗憾的是一直没见过。我曾怀疑是否有此花,问过一些年纪大的矿工和山下的村民,回答是肯定的;再问他们是否见过,回答还是肯定的。看来,我和它的缘分未到。

今古一相接,江山忆旧游。今天的铜官山依旧立在原地,新中国建设的第一座大型铜矿——铜官山铜矿,已被改造成“铜官山·1978”文创园。今年开春,我回到铜陵。在朋友的陪同下,走进“铜官山·1978”文创园。红砖瓦房、小矿车、矿灯、地下坑道、钻头……浓郁的“工业重金属”风扑面而来。在特色文化商业街区有小剧场、城市会客厅、特色经营商店,游客可以在此体验手工艺品创作,品尝特色美食。历史沧桑和时尚活力在这里相得益彰,相映成趣。

我们最后站在了铜官山脚下,与山对望,隐隐地,仿佛听见日夜不息的凿山采铜声从大山深处传来。炉火、紫烟、号子,从悠远的历史中传来,仿佛在告诉八方来客,不来铜官山,真不知3000年青铜文化如此绚烂!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 2025 安徽工人日报社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