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人日报社

2024-01-08
报刊:安徽工人日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挂历上的别样标注

    摘要:父亲是村里的半个文人,识得一些常用的汉字,能工整地书写一手毛笔字。许久以前,每到年底,父亲总会从街上买回一本崭新的挂历。村里有些人便嚼舌根,说父亲饭吃撑了,两角钱一本的黄历书不买,偏偏花上几块钱买挂历

  • 老街舞狮迎新年

    摘要:

  • 咸菜炖豆腐

    摘要:跨年,下厨做了一道咸菜炖豆腐。少年离家,漂泊半生。人到中年,偏爱回味。记忆里,每逢冬季,泥土烧制的炭火炉上少不了咸菜炖豆腐。所谓咸菜,就是大白菜叶子切碎腌制而成。加上切片的豆腐,放些猪油,撒上红红的辣

  • 龙河欢歌润皋城

    摘要:夜幕笼罩着,宁静的龙河。两岸繁茂的树影,描绘出丹青水墨。一条青丝带飘动皋城,温柔轻吟一支歌。夜幕笼罩着,妩媚的龙河。两岸璀璨的灯光,点亮了清澈河波。一条五彩练炫酷皋城,引吭高唱一支歌。啊,夜的龙河,诠

  •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摘要:秋风初起的时候,领着孙子漫步在公园的林荫步道上,他总会把地上的梧桐落叶一片一片拾起来,直到小手攥得满满的。三岁多的孩子自然谈不上什么情怀,此刻他对虽已枯黄但形神依在的落叶,分明保持了一种呵护和珍视。转

  • 新年整装再出发

    摘要:日历越撕越薄,最后换上新年的封面挂在墙上,提示我们,时光已进入2024年。站在新年的门槛上回望,过去的一年,我们顶住经济下行的压力,在各自的岗位上坚韧地劳作,辛勤地付出。曾经的成功与失败,欢笑与泪水,

放大 缩小 默认

龙河欢歌润皋城

   期次:第8242期   作者:□赵克明

夜幕笼罩着,宁静的龙河。两岸繁茂的树影,描绘出丹青水墨。一条青丝带飘动皋城,温柔轻吟一支歌。

夜幕笼罩着,妩媚的龙河。两岸璀璨的灯光,点亮了清澈河波。一条五彩练炫酷皋城,引吭高唱一支歌。

啊,夜的龙河,诠释着天人合一的谐和;啊,夜的龙河,咏赞着淠史杭精神的壮阔。

这是我曾创作的《夜龙河》歌词。这条被六安居民称作龙河的水流,实际上是发源于大别山北麓的淠河流经皋城市区的一段。

在我的记忆中,六安这座城几乎就等同于这条河。孩提时,跟随祖母上心心念念想去的六安城,起一个大早,徒步近十里,晃荡小半天车,来到一条河边。河水漫过窄而长的桥面,汽车不能载人通过,乘客只得下车由木船摆渡过去。木船不大,只可容五六个人,一时挤不上船,我和祖母只好站在岸边看小船晃晃悠悠地到对岸,又晃晃悠悠地从对岸返回。对于没见过大水面也没坐过船的孩子来说,觉得眼前这情景很新奇,竟把进城的事儿忘到了九霄云外。

进城归来,同乡小伙伴问六安都有啥,我随口答道:“没得啥,就河边沿一条七拐八弯的青石板老街,一南一北俩破破烂烂的石锥子。不过,划船过河还怪有意思的!”

后来,年龄渐长,我读了一些书,深愧于自己小瞧了六安。

六安,又称皋城。上古时,六安是偃姓皋陶部族活动和聚居地。皋陶与尧、舜、禹齐名为“上古四圣”,是舜帝执政时期的士师(相当于国家司法长官),他所创立的“法治”“德治”思想对中国古代乃至当今法律文化都有着重要影响。公元前121 年,汉武帝取“六地平安、永不反叛”之意,置六安国,“六安”之名沿用至今。

原来六安是座千年古城,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远远不只是一条寻常的滨河老街。

真正改变我对六安城印象的是历史进入了新时代。由于工作关系,我常来这座城市,每一回都觉得它又有新的变化,变大了、变高了、变美了。有一次在下榻的宾馆旁散步,城内的朋友引我顺河畔木栈道前行,一问才知道,这就是我少时船渡的那条河,万没想到它过去在城外而如今却穿城而过了,如一条绿丝带飘动在这座古老而年轻的城市。

前几年,移居六安后,我时常与老伴用脚步丈量这座城的大街小巷,鼓楼街、南门塔、皋陶墓、桃花坞、明珠塔、博物馆、科技馆、文化馆、图书馆、城市规划展览馆,而最习惯去的还是那条穿城而过的“龙河”。滨河景观带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绿树婆娑,竹影摇曳,翠萝披拂,花枝吟吟,回廊斗折,曲径通幽,一移步一换景,每一景都是一幅画,人在其中走,恍如画中游。

龙河上架起了许多道桥,有供车辆通行的,有让行人来往的,最引人注目的是位于皖西大道与八公山路交叉口的淠史杭大桥。这是一座独塔双索面斜拉桥,全桥长达521米,索塔高80米,桥体舒展,色彩红艳,白天在阳光的照耀下焕发出夺目的光芒,夜晚在星月灯光的映衬下闪烁着迷人的丰彩。

驻足桥头,凝望着这只振翅凌空的红凤凰,我的满眼总是杜鹃花般燃烧的六安红。六安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安徽和大别山的红色区域中心,占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半壁江山,留下过董必武、邓小平、刘伯承、徐向前、叶剑英、李先念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战斗足迹,六安革命前辈抛头颅洒热血惊天地泣鬼神,为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做出了巨大牺牲,立下了不朽功勋,谱写了壮丽篇章。红色六安,见证了峥嵘岁月,演绎了红色经典,铸就了“坚贞忠诚,牺牲奉献,一心为民,永跟党走”的大别山精神。

这座桥被命名为“淠史杭大桥”,还有更深的一层意义。新中国成立之初,六安人民响应党中央“大办农业”的号召,以重整山河的勇气投身淠史杭水利工程建设,经历3年大干3年续建,用双手与双肩绘就了一幅辐射丘壑的水网图,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水利建设史上的一大奇迹”。这项宏伟工程,不仅勾画出泽被千秋的水利图,而且镌刻了砥砺后世的精神图,即“自力更生、顽强拼搏、牺牲奉献、科学求实”的伟大淠史杭精神。这座淠史杭大桥,与其说是一座桥,不如说是砥砺后人的精神图腾。

行走在穿城而过的龙河边,我的心底也流淌着一条河,从先祖皋陶的法治文化,到先辈们的大别山精神与淠史杭精神,再到当今的新时代精神,一条赓续血脉生生不息的河。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 2025 安徽工人日报社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