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近年关,芜湖古城就有了一股浓浓的年味,人间烟火气扑面而来,熏得人浑身暖融融的。
那天,与妻去游古城。其实,我们的家原先在与古城一墙之隔的沿河小区,后来古城改造,我们也搬走了,但古城老街的影子总是在心底里荡漾,总惦记着古城。
古城经过近几年的抢救性修复建设,又重现了往日繁华的景象。高大雄伟的金马门矗立城池边,从这里通往儒林街,街边的孔庙也已恢复。解放初期,街上全是演“倒七戏”、说评书、唱黄梅调,以及卖膏药、蒸馒头大饼、摆书摊的。特别是过大年,街巷人群熙熙攘攘,摩肩接踵,好不热闹。街上 18 号房屋取名“雅积楼”,据说元代戏剧家汤显祖曾在楼上完成了传世之作《牡丹亭》;明代吴敬梓也曾寓居老街,他熟悉古城里的人,所著《儒林外史》就取材于部分芜湖人物素材,使儒林街有了传奇色彩。
我们穿过河鲀巷、梧桐巷、太平大路等几个街巷,踏上熟悉的青石板路,找寻旧有的模样,除了保留几幢老民居、老建筑之外,一切都是崭新的。走到南门湾,拐进花街,这是古城的核心地段,保留有 6 处文保单位在内的 70 余栋历史建筑。老屋依然是两层结构,马头墙,花窗格,古色古香,保持着徽派特有的建筑格调。这里家家户户张灯结彩,五颜六色的气球挂在门边,红红的对联也张贴在大门两旁,营造出龙年来临时的喜庆气氛。
作为千年商埠,芜湖早就有观花赏灯的习俗,曾有民谣唱道:“花街半里路,尽是篾匠铺。平时卖竹器,正月花灯出。夜晚点亮灯,疑是天仙处。”每到年关,商铺里出售各种彩灯,五颜六色,孩子们提着大大小小的彩灯,有的用兔子、蛤蟆的造型,有的是神话故事里的人物,像孙悟空、二郎神、哪吒,个个活龙活现,形象生动。孩子们笑吟吟地提着彩灯逛街闹春,笑声回荡在整条街巷。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家家更是大张旗鼓地闹花灯、走龙船、燃鞭炮,让所有的人看花了眼。过去,以糊扎灯笼为业的花街,篾铺生意特别好。如今,走遍整个街面,只看到几家竹篾铺、灯笼铺在经营。
花街的西边通向薪市街,它与鱼市街、河鲀巷相毗邻,诗人林逋在《过芜湖县》诗中描述“风捎樯碇网初下,雨罢鱼薪市未收”的景象指的就是这些地方。过去这里集中了卖柴禾、卖鱼虾、河鲀等水产品的摊贩,也是人们过年时到这里采购年货最主要的集市,民俗民风之景最浓郁。如今,这里新开了几家餐馆,一户人家大门上还画有一幅彩色门神像,祈祝来年吉祥如意,风调雨顺。街的一角,一位民间画家撑着大伞摆摊子,为游人现场画头像。离他不远处还有吹糖画、捏面人、做甑子糕的摊位,引来了不少小孩子围观。
我们转到北面的乳饼巷,小小的街面竟然散布着许多面馆、茶楼、酒肆,都以地方小吃为主,也有一些老字号。这里是安徽省旅游休闲街区,汇聚了各地的美食小吃,一些游客入店品尝了无为板鸭、严桥花生米、芜湖煮干丝,还有芜湖味道的虾子面、小笼汤包、渣肉蒸饭等美食,口感醇厚,让人回味无穷,啧啧称赞。有人特意买了一些当地特产带回去,给家人尝尝鲜。
在古城的牌坊下,几个穿着汉唐古服饰的小姑娘跟家人争着拍照,她们脸上荡着笑容,眼里透出惊喜。转身,又像蝴蝶一样飞走了……
看到这情景,我和妻子都笑了。曾经的古城老街残破、破旧,看不到一丝生机,现在,老房屋被拆除了,保留了一些文物古迹,灰蒙蒙的天空变得清新了。新修建的城隍庙门前树上,挂着许多红绸带,上面写满了祝福语:祝愿新年快乐,祝愿家庭幸福,祝愿一帆风顺,事事如意……
夜晚,华灯初放,街里街外,灯火斑斓,我欣喜地看到,古城又恢复了当年的繁华景象。不禁思潮翻涌,心情难以平静,只感觉时光过得太快,转眼又是一个新年了。龙,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有鳞有角的动物,是吉祥物,龙年,寄托着人们对新年的美好期盼和祝愿。
浓浓的年味在古城里、在老街上流淌,我和妻子感受到这寒冷的冬天其实也温暖如春,便加快了脚步,走进幽深的街巷,走进灯火阑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