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人日报社

2024-02-05
报刊:安徽工人日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立春帖

    摘要:已经立春了很想看看春天或走向田野闻闻刚刚苏醒的土地清香或踩着融雪看看柳丝被妩媚的春风牵扯或倚在刚发青的老树旁听听小鸟啁啾的三两声摸摸油亮油亮的嫩叶已经立春了很想看看春天坐在浅浅的草色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 腊月五味

    摘要:时间一旦进了腊月,弥漫在舌尖的各种味道,便会达到鼎盛。世间滋味万千,可与我们平淡的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莫过于“酸甜苦辣咸”。腊月的第一种滋味,当属“咸”。天气放晴,雪里蕻上覆盖的白雪开始融化,经过雪水

  • 欢欣“鼓”舞乐寿州

    摘要:

  • 幸福春节“三不忘”

    摘要:春节是辞旧迎新、吉祥如意,是团圆平安、家庭和睦,是繁荣昌盛、国泰民安,是和平美好、幸福安宁生活的体现和美好祝愿,让祥和美好不再打折,让幸福安康能够永驻,大家还应当做好让幸福春节“锦上添花”的事情来。喜

  • “转”香的年味

    摘要:都说如今过年没有“年味”,其实不然,不是没有“年味”,而是创造“年味”的方式、渠道等变了,机械设备流水线生产年货、打开智能手机随意化购买年货,想要什么年货就购买或“定制”什么年货。因少了老祖宗创造并流

  • 芜湖古城年味浓

    摘要:接近年关,芜湖古城就有了一股浓浓的年味,人间烟火气扑面而来,熏得人浑身暖融融的。那天,与妻去游古城。其实,我们的家原先在与古城一墙之隔的沿河小区,后来古城改造,我们也搬走了,但古城老街的影子总是在心底

放大 缩小 默认

“转”香的年味

   期次:第8263期   作者:□赵柒斤

都说如今过年没有“年味”,其实不然 ,不 是 没 有“ 年味”,而是创造“年味”的方式、渠道等变了,机械设备流水线生产年货、打开智能手机随意化购买年货,想要什么年货就购买或“定制”什么年货。因少了老祖宗创造并流传千年的“土味”和“古味”,才让人感觉年味变淡、变稀。

记得儿时,过年是多么隆重而又神圣的事。进入腊月,过年的味道便逐步在山村老家上空环绕。腊八过后,家家户户忙碌得更欢,打糍粑、做年糕、制豆腐、捏汤圆等,磨粉打浆、蒸煮煎炒,全是手工制作完成。

望着刚买回的某品牌汤圆,我竟想起静静躺在老家角屋中那副很“奇特”的石磨,连亲戚、朋友过年上门“拜年”见到此物,都免不了好奇:现在还留此“宝贝”本就稀奇,而这副石磨则是奇中之“奇”。

原来,亲戚、朋友眼中的奇中之“奇”,是指石磨的造型:磨盖如一个身材魁梧的大汉、厚重得出奇,30 多公斤,而底盘则像一位娇小玲珑的女人,瘦弱无比,不到 15 公斤,典型的“拉郎配”。听父母说过多次,底磨是母亲大集体时代冬天搞农田基本建设时,挑塘泥时“挖”出的;磨盖是父亲从距家 10 公里的一个集体林场“买”的,为护林员间伐“原始森林”时,在一个已长满大树的村庄遗址里发掘的。从石纹看,足有 200 多年以上的历史。后来,父亲请石匠稍作“修饰”,便将从山上背下的“磨盖”和水底“捞”上的“底磨”配成一对,经不断磨合,渐渐变成了谁也离不开谁的最佳搭档……

这副石磨留在我脑海难以磨灭的记忆,便是它“转”出的香浓年味。20世纪70年代末至 90 年代初,进入腊月石磨就开始“工作”,“劳动量”与日俱增,一开始家家户户连吃饱都犯愁,可磨的东西不多,只有在过年前夕,村里人才会磨米粉、黄豆等,制作年糕、豆腐、汤圆等年货,以备不时之需。到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尝到分田到户甜头的人们开始疯狂备年货,每年腊月二十七前,这副石磨没日没夜地超负荷“转”个不停:大米、小麦、黄豆、芝麻、花生等都上了石磨。因磨盖重,母亲一人推得很吃力,刚上小学的我和哥哥便自告奋勇地加入到推“磨”转圈行列。哥哥学电影里推碾子的做法,将竹扁担的一头绑在磨盖中央,另一头别在我们胸前,然后围着磨凳转圈。此法非常管用,不仅我能推着“磨”转,甚至比我年龄小、个头矮的小伙伴也能“转”。故而,每到腊月,我家的石磨就变得特别“吃香”。

原因就是那磨盖厚重,不仅破碎率高、磨速快,且磨出的粉或浆非常细,尤其是哥哥“发明”的转圈磨法有效地解决了劳动强度——男女老少都可转。故而,腊月来我家“转”转磨的人还特别多,碰上母亲刚打的糍粑或油炸豆腐,来“转”的人,都毫不客气地夹起来就往嘴里送,下场来磨东西时,也不忘端来一盘汤圆或年糕,过年的香味就在大家“转”来“转”去中相互扩散,“转”出来的香味一直弥漫整个村庄20年,直到磨粉机的粉墨登场,这样的石磨才功成身退。

如今,父母已把那副石磨当文物(也可能确实是文物)一样供着,除了感念现代的好时光外,便是教育我们不能忘记“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含义。而我想起石磨,绝非排斥今天的新派“年味”,毕竟时代在进步,年俗也得与时俱进。但总觉得,年味变化应该是外在形式,内核是永远不会变化,“转”出来的香气扑鼻的年味,也将作为一种年俗文化载入史册,温暖着、快乐着每个人。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 2025 安徽工人日报社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