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人日报社

2024-02-08
报刊:安徽工人日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病友

    摘要:那年初夏,我因胆结石住院手术,结识了邻床的余银兄,他是贵池阮桥人。当初看到他的名字时,我就想,这位老兄的爹娘是多么希望他富裕。然而据我观察,他是一点“余银”也没有。我和余银兄真是同病相怜,都是先小痛,

  • 火红的春天

    摘要:

  • 来年春节再回家

    摘要:春节将至,看到单位一些青年员工忙着订火车票、请假回家,不禁想起那年我在工地遇到的阿华。那年,我在江苏的一处铁路建设工地,由于是重点工程,加之工期紧,需要人节日值班,春节期间,我与几位主动提出留下的员工

  • 镌刻在春联里的乡愁

    摘要:临近春节,我生活的小城,街道的空地上小贩见缝插针地摆上了红彤彤的春联。我走过去细细打量,只见那些春联都是印刷体,内容千篇一律,书写也乏善可陈。我不禁怀念起父亲书写的那些寓意美好、字体遒劲的春联。父亲是

  • 情系千张

    摘要:近年关,家家户户都要备一些豆制品,这是家乡不知沿袭了多少年的传统。一是过去物质匮乏的年代豆制品不太容易采购,二是豆制品容易配菜,特别是千张,几乎是百搭的食材。腊月底,旧日乡下人家便开始陆陆续续地自制豆

  • 向着团圆出发

    摘要: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春运的大幕已经拉开。南来北往、东行西进,人潮涌动的春运景象,洋溢着浓浓年味。春运里的中国,充盈着满满的幸福感。随着春节临近,家的呼唤也更加真切,对于国人来说,没有比回家过年更隆重的

放大 缩小 默认

镌刻在春联里的乡愁

   期次:第8266期   作者:□张燕峰

临近春节,我生活的小城,街道的空地上小贩见缝插针地摆上了红彤彤的春联。我走过去细细打量,只见那些春联都是印刷体,内容千篇一律,书写也乏善可陈。我不禁怀念起父亲书写的那些寓意美好、字体遒劲的春联。

父亲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大学生,他的毛笔字写得好,而且文化程度较高,所以每年春节乡亲们总是把写春联的重任托付给他。而父亲也不辜负乡亲们的厚望,总是让每个人满意而归。

一进入腊月,父亲便日日练习写字。父亲的毛笔字有颜真卿之风,笔力雄健,气象开阔。尽管如此,父亲练习毛笔字时,仍然一丝不苟,那庄重严肃的神态像个初学书法的学生。我那时不懂事,总认为父亲写春联不过是一蹴而就,这样认真恭谨未免小题大做。没想到却遭到父亲的严厉斥责:“乡亲们日子过好了,写好春联是给他们锦上添花,如果写不好不是给他们心头添堵吗?”

小年之后,我家的院门便终日敞开着,乡亲们腋下夹着红纸,喜气洋洋地走进院子,请父亲为他们写春联。母亲早已烧好一大锅开水,等乡亲们一落座,母亲就笑盈盈地把热茶端到他们面前,还不忘端上一大盘炒瓜子和炒花生。乡亲们喝着茶,嗑着瓜子,剥着花生,聊着趣事,好不惬意。

父亲埋头写着春联,乡亲们的情况他早已烂熟于心。家里有病人的,父亲会写:“去疾除疴,一日胜过一日强;身康体健,一年更比一年壮。”家里有孩子考学的,父亲会写:“金榜题名闻乡邻,蟾宫折桂光门庭。”如果哪家兄弟失和的,父亲会写:“荆树有花兄弟乐,砚田无税子孙耕。”如果家里有孩子做生意或者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父亲则会写:“创大业一帆风顺,望前程万里生辉。”

写春联的人来了一拨又一拨,母亲的水也烧了一锅又一锅,地上的瓜子皮和花生壳铺了厚厚一层。等到夕阳的余晖把天空染上万道霞光,父亲一天的任务才能结束。母亲把地面清理干净,而父亲早已疲惫不堪,只胡乱地喝几口面条汤,便早早地休息了。

父亲写春联要持续好几天,才算大功告成,虽然手腕又酸又痛,颈椎病也犯了,但他很满足,如同完成了一项崇高的使命。看到家家户户的门前或院子里都贴着自己书写的春联,父亲别提多高兴了,尤其是看到外乡人走亲访友时,对着父亲写的春联连连赞叹,他的心里更是比喝了蜜还要甜,那是只属于他的幸福时刻。

三十年的光阴呼啸而过,物是人非。父亲已经逝去,而我也像一粒微尘漂泊在异乡。回想当年父亲为乡亲们写春联的情景,心中阵阵酸涩和怅惘,那是怀乡思亲的游子情怀,是镌刻在春联里的乡愁味道。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 2024 安徽工人日报社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