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人日报社

2024-02-29
报刊:安徽工人日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春巢

    摘要:春节后回到办公室。一打开窗,那座荒巢迎面扑来。去年春天,刚到项目,委托方让我挑办公室。三层的办公区,我唯独相中这间。打开窗,隔着办公区绿化带及几层围墙,我就能看见不远处的湖,以及一片萋萋的小树林。那湖

  • 夜逛安庆倒扒狮街

    摘要:春节期间,我去安庆访友。晚饭后,友人带我到倒扒狮历史文化街区闲逛。一眼望去,一盏盏七彩宫灯沿街悬挂,霓虹闪烁,处处流光溢彩。人头攒动,热热闹闹,灯光映红了人们的笑脸,浓浓的烟火气扑面而来。一座牌坊映入

  • 报春

    摘要:

  • 猫耳朵的味道

    摘要:第一次听说猫耳朵,就觉得奇怪,它并非猫的耳朵,而是一种乡村美食,只因其外形有点像吧。小时候,我们家乡不做这个。第一次见,是在五十多年前去舅公家拜年,那是一个山里人家,在率水河对岸,需要坐船去。拜完年,

  • 春雨如玉

    摘要:春节过后,带儿子去皖南山区老家,接父亲回城里。当晚恰逢下雨,睡在老屋里,半夜时分,儿子忽然把双手伸出被窝,神秘地说:“爸,你听,雨也会弹古筝。这是高音的‘duo’,这是中音的‘mi’。”寒假期间给儿子

  • 春天从体内破土而出

    摘要:竹笋留给我的印象,一直是励志和积极的。在黑暗中积累了一季的力量,它们的根握紧了大地蓬勃的脉动。只等春雨洒落,便猛地抬头,破土而出。从蚂蚁的视角来看,就像是一座座巍峨的金字塔拔地而起,直入云霄。高中时,

放大 缩小 默认

猫耳朵的味道

   期次:第8277期   作者:□汪红兴

第一次听说猫耳朵,就觉得奇怪,它并非猫的耳朵,而是一种乡村美食,只因其外形有点像吧。

小时候,我们家乡不做这个。第一次见,是在五十多年前去舅公家拜年,那是一个山里人家,在率水河对岸,需要坐船去。拜完年,临走时,好客的舅婆用报纸包着一包东西塞给我,算是“回年”,说是猫耳朵。

我不知猫耳朵为何物,又不好意思当场打开。等坐船回到对岸,我就迫不及待地打开。金黄色、薄薄的,是有点像猫耳朵。轻轻一咬,松松脆脆,满口生香,确实好吃。回家路上,我吃了小半包。回到家,母亲指着我的额头说,好吃鬼!她说猫耳朵是用红薯和米粉做的,等下半年红薯丰收了,咱家也来做一回。

于是,我就日夜盼望着家里能做猫耳朵,让我吃个够。看着母亲扦插红薯藤,看着红薯藤慢慢长大,我几乎每一天都在做着吃猫耳朵的美梦。

等大大的红薯挖回来,母亲说,这时还不能做,要储藏一段时间,等红薯甜了,才能做。

冬至前后,有一天,母亲突然说,可以做了,我欣喜若狂。

记得那天,母亲清洗了一大篮红薯,又去泡米,用石磨磨米粉,有籼米,也有糯米。

到了晚上,母亲就在大锅里用饭甑蒸红薯,那火烧得旺旺的,仿佛在笑。等锅里的水汽直了,就可以起锅了。母亲小心地把红薯皮剥掉,用铲子捣成泥,再按一定比例加入籼米粉和糯米粉,对粉团进行反复搓揉,以增强米粉的粘合度和柔韧性,这一步至关重要。接着搓成长长的条,将其摊成一层,再涂上一种红色颜料,还得撒上芝麻。母亲将其卷起,一层层的,脉络清晰,放到蒸笼里蒸一个小时左右,再进行冷却。她忙得满头大汗,但脸上绽放着笑容。

次日一早,那长长的粉条被冻硬了。接着就是切片,薄如蝉翼,那红色的一层层粉圈,清清楚楚。再把它们摊在圆形竹匾中,晒在院子里。在冬阳的轻轻抚摸下,那金灿灿的猫耳朵,逐渐变干变硬,大约要晒两天。我负责晾晒,想着很快就可以吃了,忍不住直流口水。

终于可以油炸着吃了,看着那些猫耳朵在油锅中上蹦下跳,香气四溢,我心里乐开了花。刚等母亲捞出来,我就迫不及待地用手捏起一片,结果烫得嗷嗷直叫,逗得哥哥哈哈大笑。

那年,母亲做了一箱猫耳朵,让我过了把瘾。我还带了些到学校给同学们吃,同学们纷纷拿别的美食和我交换。

后来分田到户,日子好了些,猫耳朵也在家乡流行起来。每逢春节,家家户户做猫耳朵,村里处处飘着年味。

美食是用时间熬制而成的。因为做猫耳朵的步骤较为繁琐,人们嫌麻烦,后来就懒得做了,只能到市场去买。因为母亲去世,我们家也不做了,心里十分怀念那种美味。

但总有一些人一直在坚守着年的味道。前不久,我在家乡一幢百年老宅里,看到好友打工回来,一家人聚在一起做猫耳朵。那充满烟火气的欢乐氛围,让我仿佛回到了儿时,唤起了美好的记忆。我把图片发到朋友圈,引起了县电视台记者的关注,随后前来采访拍摄。不承想,这则新闻登上了央视,家乡的猫耳朵美名远播。

猫耳朵的回归,或许就是传统年味的回归。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 2024 安徽工人日报社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